陈忠松
12月1日,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展演剧目——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在贵阳大剧院精彩上演。《长征组歌》全名《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4位作曲家以“将军诗人”萧华《长征组诗》中的前10首为歌词创作的一部大合唱作品。该曲目自1965年8月1日首演以来,便传唱不衰,是名副其实的红色经典。
《长征组歌》是一部生动的党史作品。虽然作品表现的是80多年前的历史,但那段堪称人类奇迹的历史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精神光芒。踏上新时代的长征路,面对新形势,我们更需要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相对于新作品的创作,经典作品的演绎可能会有更多的经验借鉴,但同时也给艺术的生命——创新带来了挑战。对于《长征组歌》这样一部作品,如何做到既尊重原创,又有所创新,是每一个有艺术追求的表演团队都会考虑的问题。担纲此次演出任务的主创团队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长征组歌》在1965年首演的时候,是以“表演性大合唱”的形式呈现的,在大合唱体裁和音乐会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表演性因素,包括动作和特色服装、道具等。《长征组歌》的作曲家们说:“以往我们曾听到过群众对某些大合唱的反映:大合唱像一堵墙,站在那儿,看又没得看,听又听不懂。……为此,我们也想把《长征组歌》的演唱形式做一次新的尝试。”“为了使群众听得懂、看得清,我们在以演唱为主的原则下,适当地运用一些有助于表达内容、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其他艺术手段。如表演动作、服装、道具,以及灯光、布景等。总之,是想力求在内容上真实、深刻,在形式上通俗、新颖。这就要打破大合唱的某些洋框框,必要时,也可以把‘墙’拆掉。”本着尊重作品原创意图的原则,此次排演的《长征组歌》也体现了“表演性”这一特征。演出一开始,知名特型演员王广胜扮演的毛主席上场,用一口浓郁的韶山口音吟诵那首著名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首演和其他许多版本的演出中,这一段原本都是没有角色扮演的。本场演出的这一创意,一下子将观众带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让观众获得了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动静结合的舞蹈和场景再现也是本场演出的一个亮点,在《告别》《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跃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大会师》中,不仅适时加入了渲染气氛的舞蹈,还采用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表现手法,将苏区告别、突破封锁、翻越雪山、跋涉草地等历史场景通过表演再现,让观众沉浸于视听对象营造的艺术氛围中。
在表演上,《长征组歌》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是强大的朗诵阵容和朗诵水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朗诵是《长征组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曲家们“新的尝试”之一。除特型演员王广胜外,担任此次演出朗诵的是贵州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窦爱莉、苏东方、陈荟宇、王浩东、王喆、刘子豪、李柏涛,他们极富感染力的表现让现场观众领略到朗诵的艺术魅力。其次是几位独唱、领唱者的演唱也让音乐会增辉不少。罗希彦、杨文艺领唱的《遵义会议放光辉》,音色清亮,情感质朴,将苗族民歌的腔韵展现得恰到妙处;张涛、苏丹领唱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刚柔并济,声情并茂;何汝贵领唱的《过雪山草地》沉稳坚毅;覃春江领唱的《祝捷》湘味十足;邹光友领唱的《报喜》让人一下子联想到了原唱马玉涛。除了罗希彦、杨文艺是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刚毕业的研究生外,其他几位都是青年教师。也许在技术上他们的表现会让人见仁见智,但他们在现场的艺术感染力无不让观众激动、惊叹而鼓掌。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长征组歌》音乐会由师生同台演出,也可以说是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样本展示。音乐会指挥是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指挥张成康教授,多名青年教师担任独唱、领唱、首席、声部长和舞蹈编导,其他合唱队员、乐手、舞蹈演员均是在校研究生、本科生,有不少还是今年入学的新生。虽然个别同学在演出中还存在一些瑕疵,但大家表示,通过这次排练和演出,他们不仅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在专业水平上也得到提高。正如《长征组歌》总导演、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刘媛教授所说:师生共同排演《长征组歌》,实际上就是一堂生动的艺术党课,青年学子通过表演和欣赏,不仅快速提升专业技能,还在潜移默化中,铭记了党的光辉历史,体悟到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获得了丰富的心灵滋养,达到了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迄今已举办多届,每一届都能打造出一批精品力作,每一届都能涌现出一批艺术才俊。《长征组歌》这场音乐会,体现了用经典振奋精神,用精品培育菁英的理念,这也是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一直在不断实践、实现着的追求。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