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多彩冬季,黔东南州各地层林尽染,处处弥漫着欢乐的节日气息。
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时隔13年举办一次的鼓藏节令慕名前往的游客流连忘返。广场前,宾客身穿盛装,或抬着猪腿鱼鸭、或肩挑糯米美酒、或手提瓜果糖茶,在芦笙声下,和着节拍、踏歌起舞,把酒言欢,好不热闹。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十多年来,西江发展变化有目共睹,我家租给商户办民宿,不仅有租金收,每年还能从景区分红。”西江村村民毛春兰说。
为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抱团发展,西江全面提质升级基础设施,为当地村民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并设立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将每年门票收入的18%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分给群众,平均每户可享受资金3万元左右。
“一曲侗歌感谢党,光明一片照侗家……”在榕江县乐里镇七十二寨的“行歌坐月·千人对歌”篝火晚会现场,一曲侗歌唱道。
“不光是侗年期间,平时我们也会相聚在寨子的花桥或者鼓楼上唱侗歌、吹芦笙、跳跳舞。”一曲唱罢,当地群众杨水花说。
大对唱、踩歌堂、芦笙舞轮番上阵,农特产品、文创产品、特色美食目不暇接,拦门酒、打糍粑、长桌宴趣味十足,不仅拉近了当地侗族和附近水族、苗族及汉族群众之间的距离,还唱响了新时代“最炫民族风”,助力当地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乐里通过构建产业链条,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直接就业岗位60余个,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数500多人。”贵州七十二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文成说,目前,仅斗牛赛事观看观众累计近170万人次,年均带动消费额约1.3亿元,累计带动消费总额约6.5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黎平县中潮镇佳所村党支部书记杨香宾说,“正是有了党的领导,国家的好政策,依托红色文化、侗族文化、佳所村乡村旅游才能风生水起,2020年以来,全村累计接待乡村旅游人数8.19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0.71亿元。”
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传统节日、一道道别具风味的苗侗美食、一曲曲热情欢快的民族歌舞,展现了“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的独特魅力,迎来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多地游客沉浸其中。
民俗文化滋养民族精神,传统节日彰显文化自信。作为百节之州,每逢“苗年”“侗年”“鼓藏节”“姊妹节”等传统节日,黔东南州当地各族同胞都会自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大家其乐融融、欢聚一堂,共同欢庆节日、展示非遗,更好地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为促旅游消费,2022年,黔东南州共补贴12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惠民福利,特别发放30万张“旅游年卡”,11月22日至12月31日期间,州内户籍、黔东南州荣誉市民及在黔东南州工作、读书、购买住房的外地籍人士仅需80元购买一张年卡,就可无限次免门票畅游黔东南州14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享受部分文旅商家的重磅折扣礼包。
近年来,黔东南州依托资源禀赋,全渠道、多方式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在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合力驱动下,全州415个中国传统村落、131个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相互呼应、各美其美;西江苗寨、肇兴侗寨、高华瑶寨等特色景点日趋成熟,镇远古城、下司古镇、万达小镇等主要景区不断完善,释放了“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实现了民居、民俗与民生的和谐共融。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4.83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3.05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9倍和3.2倍;2022年前三季度,全州共接待游客52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