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亮
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是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前提基础。同时,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日益完善的组织和政策体系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注重构建快进慢游服务体系,科学组织交通网络等措施,进一步改善乡村旅游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完善乡村旅游功能配套,着力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服务水平,科学规划服务网点布局和功能;改善乡村旅游设施,做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工作,提高乡村旅游综合效应。
打造多元乡村旅游产品,满足群众消费需求。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多元投融资体系,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环境优美、吸引力强、效益突出的精品乡村旅游景区(点),提升产品竞争力;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抓好线路整合,把点串成线路,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化。狠抓“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坚持市场化方向、树立产业化思维,加快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培育壮大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市场主体,全面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市场化水平。狠抓“业态升级行动”,主动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变化,大力创新乡村旅游业态、产品供给和经营方式,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优化传统业态,丰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深入推进“非遗+乡村旅游”“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康养+乡村旅游”“体育+乡村旅游”“城镇化+乡村旅游”和“农文旅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的新业态新产品,打造更多的吸睛点、兴奋点、消费点,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狠抓“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围绕乡村旅游要素,加快改善住宿、餐饮、卫生等方面条件,加快推进民宿客栈、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行业全覆盖培训计划,将住宿、餐饮从业人员的培训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持续强化旅游市场监管,着力补短板、强保障、优服务,切实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塑造和维护良好形象,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满意度,营造“六心”旅游环境。狠抓“盘活闲置低效项目攻坚行动”,按照市场化方向,推动闲置项目盘活、低效项目提升,全面提高乡村旅游产业投入产出效益。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课题〔CXLL2201〕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