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厚植乡土人才发展沃土

——凤冈县探索实施“乡村掌墨师”工程助乡村振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树涛

一场冬雨后,凤冈县龙泉街道的气温降了不少,但三坝社区的居民余平华还是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一天的创作。

铺宣纸、倒墨水……准备工作做好后,他伸出右手中指,在装有墨汁的碗里划了几圈,就立刻在宣纸上开始创作,不一会儿,《忆秦娥∙娄山关》便跃然纸上,成为一幅漂亮的字画。

56岁的余平华从6岁起随父亲练习毛笔书法、指书,余平华的指书流畅洒脱,既有毛笔的柔软,又有硬笔的刚劲,自成韵味。

为了传承好书法艺术,他开设了一个书法培训班,同时,他还积极参加送春联下乡、到学校免费为学生开展书法培训等社会公益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余平华在坚持创作指书的同时,还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泥火板书”。今年,余平华被凤冈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为乡土文化型一级“乡村掌墨师”。

掌墨师是民间历来对“泥木石”三帮工匠的尊称,近年来,凤冈县结合发展所需,给这类文凭不算高、覆盖乡村领域广、掌握一定专业技术且具有较强农村工作经验的乡土人才定名为“乡村掌墨师”,全面推行“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为乡村聚才、赋能。

通过实施“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凤冈县组建了一支掌握一定技艺技术、在某一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较高威望的“乡村掌墨师”人才队伍,不断发挥这些乡土人才作用,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头活水,更好服务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组建队伍的同时,凤冈县一直在探索管好、用好“乡村掌墨师”人才队伍,赋予职能,挖掘潜在价值,让他们在舞台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要释放人才干事活力,就需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龙泉街道的凤翔社区有一位经营管理型“乡村掌墨师”,名叫冯仁芬,凭着多年诚信经营,而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2018年1月,凤翔社区搬来6000多名搬迁群众,为了让他们安心住下来,社区开始多渠道拓展就业门路。

冯仁芬得知后,在凤翔社区开办凤冈县雅泰恒手套厂,让70多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由于手套加工简单,只需要下料、拼缝、包边、合缝等6道工序,不少搬迁群众还将材料拿到家里做,在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多一份收入。

因为家庭贫困,冯仁芬16岁便外出打工。16年后,她带着技术和积蓄回乡创业,到如今,手套厂开办已4年多,因为诚信经营,又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她的手套厂获得了“巾帼就业车间”“遵义市巧手脱贫基地”等多项称号。

如今,冯仁芬将手套厂开办至务川、德江、沿河、江口等13个县,现有员工800余人,其中妇女700余人。公司生产的手套主要销售到中石化、华为、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年产值达2600多万元。

除了乡土文化型、经营管理型,凤冈县的“乡村掌墨师”还有产业引领型、技术技能型、社会治理型,该县已为这“五型”人才建立了“乡村掌墨师”台账。截至目前,已认定基础型“乡村掌墨师”11587人,拔尖型“乡村掌墨师”846人,扶持回乡创业人员3000余人。

此外,凤冈县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训什么”的原则,采取课堂与现场培训、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对帮扶与拜师相结合的梯次培养方式,制定“乡村掌墨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方案,设置农业、基层治理、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和“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形势政策+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全面提升“乡村掌墨师”综合素质。

截至目前,“乡村掌墨师”建立大师工作室2个,实训基地1个,创办龙头企业5家、合作社30余家。

--> 2022-12-13 ——凤冈县探索实施“乡村掌墨师”工程助乡村振兴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1046.html 1 厚植乡土人才发展沃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