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鸿新 莫宇 卢泰铭
12月5日,记者走进瓮安县玉山镇中火村村民周云强家中,周云强正在牛圈里喂牛。
“11月收支:购入草料6000斤,总计1260元;卖出2头牛,总计31800元……”周云强喂完牛后,掏出自己的小账本给记者看,上面一笔笔记录了养牛收入和支出。
2014年,周云强家是低保户和建档立卡户,年人均收入只有2360元;2021年,他家年人均收入增加到2万多元。收入变化背后,源于周云强自强不息的奋斗和当地政府的帮扶。
2017年,瓮安县委、县政府发出号召,近3000名干部下沉到村,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周云强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学习养牛技术,后期修建牛棚还得到先建后补项目资金近5000元。随后,牛棚从无到有,养殖牛数量从1头牛增加到20多头,周云强家靠着养牛成功摘掉贫困帽子。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黔南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出台,旨在进一步巩固拓展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工作成果。
“2021年4月,收购莫邦付生猪1160头,支付代养费36万元。”11月23日,记者在贵州日泉农牧有限公司的账单上看到这样一笔有意思的账目,自己的猪还能让别人代养?
原来,莫邦付的养殖场与贵州日泉农牧有限公司共建,采取“公司+农户(或家庭牧场)”的养殖模式,公司为养殖户提供统一建舍、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回购、统一销售的“八统一”技术服务,养殖过程中的猪苗、饲料等运营成本支出都由公司承担,极大降低养殖户养殖成本和风险。
贵州日泉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晓丹说,“在独山,‘公司+农户(或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带动大户建成投用的标准化养殖场共8个,平均养殖规模在800头左右。”
11月25日,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兰懂茶山,茶垄依山傍坡,勾勒出一幅“荒山变金山”的致富画卷。
“2022年3月至4月,收购茶青5.2万斤,支出总计379.6万元;售出干茶收入总计535.6万元;2022年5月至6月,茶山提质增效项目支出用工工资17.5万元……”在茶山上的办公室里,记者从三都东森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三都东森茶业)的财务表单里,看到茶产业为当地群众带来的直观收益。
“以前这是荒山,如今,村民靠种植茶叶销售茶青、在我们合作社务工,家庭收入大幅度增加,我们每年人工成本200万元以上。同时,为促进茶农种植积极性,2019年起,我们开始全面收购镇上及附近茶农的茶青。”三都东森茶业总经理石本立说。
三都东森茶业董事长石国良介绍,2014年,在榕江县发展的他响应号召,带着妻儿返回家乡九阡,在兰懂开荒拓土建茶山、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增收。8年间,九阡茶产业逐渐实现从卖茶青向深加工转型,白茶附加值大大提升,九阡镇由此开辟一条乡村振兴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