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辉
专业学位是为培养特定领域应用导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依据“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原则,在2011年10月提出培养“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第一批“特需”专业获批的培养单位,从2011年至今已有11年的时间。作为一所新兴的硕士单位,学校于2012年开始研究生招生,是贵州首家省市(州)共管共建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地方高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硕士点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办学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校现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等教育硕士领域及专业方向15个,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30人,共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明确定位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核心区,是西南地区唯一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教育硕士的试点高校,在培养区域急需的教育硕士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区域优势。学校针对贵州省及毗邻的桂北、滇东、湘西等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和师资队伍与教育质量急需提高的实际,聚焦贵州省对教育硕士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严重不平衡的矛盾,主动担负起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学位提升的重大任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教育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特需项目”优势,主动服务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素质能力。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和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及省、黔南州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举全校之力聚合各类优势资源,扎实开展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积极满足贵州省及毗邻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对教育硕士人才的需求。
坚持开门办教育,不断推动高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发挥高校人才智库优势,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提升高层次项目立项总数,用好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中心以及服务于省、黔南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民族文化与民间文艺开发、美丽乡村与生态景观规划、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乡风文明与乡村教育”等8大乡村振兴科研团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蓄势赋能,全面提升科研团队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依托学校“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贵州省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人才基地”等科研平台,围绕黔南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承担贵州省“三大战略行动”重大招标课题、重大专项等10余项、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科研项目30余项。持续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深入实施“校农结合”消费帮扶、人才培养、品牌建设、产教融合、党建引领“五大行动”,创新校农、校企、校政、校园(区)、校产(业)、校网(络)、校校、校才“八结合”格局。
实施“特需项目”十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年)》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做特市(州)本科高校实施方案》要求,立足区域特征、发展阶段、就业实际和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按照“需求导向、尊重规律、协同育人、统筹推进”基本原则,逐步完善发展机制,优化规模结构,夯实支撑条件,全面提高质量,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区域基础教育发展能力,为区域教育提质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充分利用师范教育特色优势,将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不断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发展机制和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格局。
学校深入实施“硕导工程、质量工程、培训工程”三大工程,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深入实施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和创新项目,强化导师队伍和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育人方向,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狠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术文化、教育实践,制订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个内容”,健全课堂教学、学术文化、教育实践、自我教育、第二课堂、服务引导“六个路径”,全面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竭尽所能为滇、黔、桂等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质量师资,着力培养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一扎根两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探索创新 彰显民族教育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特色发展”,凸显其专业性和实践性,探索并实施“课、教、研、训”多阶互动、四维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课”即理论课、实践课学习;“教”即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研习;“研”即教育调查、创新性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和学位论文研究等;“训”即教育实践实训。围绕这一培养模式,采取“1.5+1+0.5”多阶互动学习模式,将“课、教、研、训”融合于培养过程各阶段;同时实行“双平台、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方式,即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中小学(幼儿园)培养平台,校内外导师集体指导,协同培养教育硕士;实施“六合一”的综合实践范式,即通过“见习+技能实训+校内实践+顶岗实习参加教研活动+应用研究”提升教育硕士的综合素养。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三性”特色:
民族性。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与利用,结合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构建等方面需要,聚焦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有效衔接,构建“1+6”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提升主体专业与贵州省产业契合度,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服务民族地区主导产业,培养社会高素质急需紧缺人才,实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平台建设与民族地区人才需求有效衔接,在推进民族文化进课堂、指导和引领黔南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中成绩显著。例如,开展“地方师院支持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行动研究”,形成平浪中学、罗甸四小“平罗”模式,在黔南州中小学得到推广应用。
地方性。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等工作中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打破“招生—培养—就业”条块分割现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研究生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被社会认同的能力。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布局和招生计划,有计划地增加就业前景广阔、社会急需专业招生。建立起反馈、调整、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把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紧密融合起来,探索构建“政用产学研创”育人模式,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一致。学校90%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60%的毕业生在民族地区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
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实施“六合一”综合实践范式,创设学术能力“固根计划”、教学能力“补缺计划”等特色培养环节;强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能力拓展”着力培养研究生应用研究及实践创新能力,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尤其是创新实践平台和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成效显著。出版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集》《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等论著;“研赛课”一体化案例教学方式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表彰;获得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2项。10项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教育硕士共获教学技能大赛30余次;目前,学院逐步形成本科师范教育与教育硕士(本硕一体)协同发展良好态势。学校开发的9个民族文化相关教学案例成功入选在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案例库,1篇学位论文入选全国教育硕士优秀论文。
硕果盈枝 勇立潮头再谱新篇
2018年,学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高质量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验收。2020年,在贵州省授权学位点专家评审中获“良好”评价。学生在全国、全省教学技能大赛等相关竞赛中成绩突出,共获得各类教学比赛奖项30余次。学生主持获得省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1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核心论文20余篇,参与导师10篇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中心案例库;硕士论文《高中生L2MSS和自我指导式学习行为研究》入选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和示范论文。
学校连续成为贵州省“十二五”“十三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学科成为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教育学学科成为贵州省重点学科;建成36个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汉语言文学专业等5个专业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英语等1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成53门省级“金课”。教师教育专业群转型发展的成功做法被列为全国20个典型案例之一。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教研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8%以上。
十年来,始终坚定“特需项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特需项目”作为教师发展的中心平台、名师培养的重要摇篮和教育改革的高端智库,在“做大做强做特”地方高校中积极担当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建校70年来,学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10万余人次。黔南州中小学幼儿园35.2%的师资、52.94%的省级名校长、35%的省级教学名师、38.1%的州级名校长、53.4%的州级教学名师系学校毕业生,培养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开富、“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夏兴勇等大批扎根民族地区的教育践行者。研究制订的《黔南州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等获黔南州政府采用,为黔南打好教学质量提升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方案。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将聚焦高校的职责使命,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应尽之责,主动融入国家及省、黔南州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战略,坚持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培养扎根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用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资源和力量,聚焦特色教育强省目标,着力打造民族地区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传承高地和服务社会前沿阵地,力争在贵州新的“黄金十年”中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续写新时代贵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