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树涛 通讯员 牟雪松 唐秀茂
“偏二”,曾是民间对从事猪牛骡马等牲畜买卖交易中间人的称号。他们不仅熟谙市场行情,还往往掌握着养殖技术、识别牲畜健壮与否等“独门秘笈”。过去,当“偏二”获得可观的中介报酬,是一种职业。
随着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耕牛渐渐少了用武之地,交易耕牛过程中曾不可或缺的“牛偏二”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最近几年,肉牛养殖逐步兴起,“牛偏二”又有了展示身手的舞台。
在凤冈县花坪街道东山社区,有几位远近闻名的“牛偏二”。他们懂牛、养牛、买牛、卖牛样样精通,但和传统的“偏二”不同的是,他们干的都是不挣钱的买卖。“他们都是党员,懂技术,上门指导从来不收钱,帮我们买牛卖牛也从来没要过提成。”东山社区马堡丫村民组养殖大户何浩说。
一大早何浩的养殖场就迎来“牛偏二”申修权,两人转了一圈圈舍,申修权一面查看牛的长势,一边提醒:“牛儿出现胃口不好或鼻孔干燥、扑地不起的症状,就是生病的信号。”
离开何浩的养殖场,申修权回到自家养牛场,开始查看圈里的牛。7年前,申修权从“牛偏二”干起,3头能繁母牛发展至今,不断卖出买进,付出了许多心血,才将养牛场扩大到存栏56头肉牛的规模。2021年,他卖了46头牛,总计毛利收入76万元,刨去草料、人工等花销,利润有26万元。
“养牛有诀窍,不是喂得越久越大就能赚钱,要掌握好‘火候’。”当了多年“牛偏二”,申修权逐渐摸出了道道。“几十头牛的饲喂、疾病预防、出栏时间、市场价格的波动都是需要掌握的。不仅要‘喂得好’,更需要‘卖得好’,才能盈利,”
2017年,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此时,在养殖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他,最想做的就是重当“牛偏二”,“不为挣钱,只为养殖户少走弯路,稳定增收。”申修权从免费为养殖户提供肉牛养殖、疫病防治等技术开始,再到无偿分享肉牛销售渠道和估价行情。2019年底,他带着周边16户村民前往遵义、铜仁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备受启发。回来后,他带领养殖户共同成立了申家湾村民组“共创养牛协会”。
“以前我没经验不敢养牛,后来,听了申修权疫病防控、饲喂等方面的讲解后,心里有了底,加入养牛协会。”何浩说,2021年,他养了29头牛,纯收入超过20万元。如今,在申修权影响带动下,何浩也成为义务为群众服务的“牛偏二”。
“接下来我们还要发展几个党员养殖户包片帮带指导,让更多养殖户受益。”申修权说,通过统一进购和卖出牛犊和肉牛、传授技术、购买饲料兽药、防治疫病、饲养管理,解决了养殖户不会买、不会养、不会卖的问题,最小程度地减少意外损失。目前协会覆盖申家湾、徐阳、茅草坪、马堡丫村民组,发展养牛会员58户,其中15头至50头养殖大户25户,今年存栏肉牛达1500余头。
除了申修权,花坪街道还有张佑胜、吴汉、何文鹏、张文友4位党员“牛偏二”。张佑胜2003年回乡开始养殖肉牛,建立贵州省同心能繁母牛养殖场,如今养殖规模已增加到两百多头,年产值400多万元。他是申修权养牛的领路“师傅”,也是在他的牵头下,这5名党员养殖能人共同成立了凤冈县众心能繁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党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户”的组织方式,带动400多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实行分散饲养,不仅提升了出栏量和养殖规模,也让村民实现了养牛增收。
“有这几个‘牛偏二’我才安心,技术不用愁、销路不担心,生牛犊他们是‘接生婆’、盖牛圈他们是‘规划师’、防疫病他们是‘牛医生’,牛买卖他们是‘经纪人’。”东山社区通园村民组70多岁的刘安勤老人望着他圈舍里的15头肉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