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村不能抱着现有的产业睡大觉,还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区域优势,发展新的特色农业产业。”在水塘村的“议事小院”里,“强组兴村”工作队员、驻村第一书记杨国瑞正与党员群众商议如何利用冬季闲置大棚发展马桑菌,增加群众收入事宜。
近年来,仁怀市苍龙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积极整合街道、村、组资源力量,以村民组为单元,组建68个“强组兴村”工作队,按照“队伍在组成立、政策在组落实、生产在组发展、问题在组解决、新风在组树立”的要求,开启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
水塘村“强组兴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乡亲、乡邻、乡贤”小院为主阵地作用,与党员群众一起小院里议事、办事、了事,这暖心的场景已经成为群众生活的日常。
基层党员服务队构筑起了群众的幸福同心圆。
“一二三,起网。”一大早,在下坝村后水沟“强组兴村”产业示范点,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彭元明和村委会原主任田学明喊起嘹亮的号子,刚收网新鲜的鱼儿,将被送到市区的农贸市场。
去年,下坝村村支两委换届,因年龄原因,彭元明和田学明从岗位上退了下来,然而他们并没有褪色,而是加入“强组兴村”工作队,发展泥鳅和生态鱼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田学明说:“我们流转了村民40余亩土地,按照每亩每年800元支付给村民,同时吸纳部分村民到基地上班,就是要把村民的收入提升上来。”这也是他加入“强组兴村”工作队的初衷。
在石抗坝村老木丫组,“强组兴村”工作队队员刘灿凯老人像往常一样和村民拿着叉扫在村里打扫落叶。
聊起这份乡风文明的坚守,走在村里的“家风、家教、家训”文化墙旁,刘灿凯说:“村子美了,生活好了,但一些陈风旧俗依然存在,不加把力可不行。”
工作队以多元创新的活动为依托,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贯穿于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到乡村振兴全方面。
在刘灿凯看来,“强组兴村”工作队为群众带来的是时代内涵的滋养。2022年,该村乡风迎来了“大变身”。滥办酒席、天价彩礼没有了。红白喜事简办的多了,人情客往走得少,反而感情更深了。 (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