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油团粑

■ 李万军

油团粑,是布依族的传统美食。

秋天,稻浪翻腾,像铺了一地金子,沉甸甸的稻穗像姑娘羞怯的笑脸,散发出醉人的谷香。

连续几场太阳,把稻汗收走了,稻穗干得“唰唰唰”直响,只要摘下一粒稻谷,用指腹轻轻一捻,金黄的外衣就会自动裂开,银白色的肉粒便会裸露出来,放在嘴里细细一嚼,脆脆的,甜丝丝的滋味便在舌尖打转,回味悠长。此时,人们便持着锃亮的镰刀开始收割了。 

在黔中腹地的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月亮河彝族布依族乡,布依族同胞都有做油团粑的习俗,他们把收割回来的稻谷进行甩打,把米粒晾干后,放入碓中或打米机中去壳,用簸箕把谷壳筛掉,雪白的米粒发出耀眼的银光。

接着,就精心挑选出糯性强、口感细腻的米粒淘得白白净净,在清水中浸泡半日之久,捞出来滤干二十来分钟,放入石碓窝里舂成细面,“咚咚”的舂碓声传递着音符。

米面舂成后,用最细的箩筛,筛出最细的面,舀在簸箕里或铝锅中,用温水均匀搅拌,把洗净的双手插进米粉中,反复揉、捏、挤、压。

吸入了水的糯米面有了粘性,在力的作用下,相互拥抱成团。揉好的面团,揪上一块或扯下一坨,放入手心里来回滚动抹平轮廓,把一块块或一坨坨的面团揉成圆圆的,像鹌鹑蛋大小似乒乓样的丸子,为了防止它们粘连,便把它们放在装有些许菜油的锅里或簸箕中来回滚上一圈,一个个雪球丸子瞬间变成了一个个黄灿灿的“金圆子”。

随后,把一口铁锅架在灶上,给锅加热,等锅烙干,往里面加入少许菜油,有如一个中等碗口的面积,待油温达到七八十度,就把一个个“金圆子”放入锅中。这个时候的火候把握非常重要,温度太高,会把粑粑炸煳,有焦味,有硬度,改变了糯米的黏性,影响了口感。温度太低,炒不熟,生味重,香味不浓,糯性不够。

大约二十来分钟的样子,一个个“金圆子”便会由硬变软,用长筷轻轻一压,金蛋子像叹气一般身子瘪了下去,这个样子的油团粑才算炒熟。

把炒熟的油团粑舀出来,放入锅中或簸箕里,用手捉着或用筷子夹着,蘸上酥麻引子或黄豆面,咬上一口,油团粑的糯香味久久粘在齿间,用舌头轻轻一卷,酥麻引子或豆面就会把油团粑的黏性隔开,让油团粑在齿唇之间藕断丝连,糯香味萦绕齿间,回味延绵。

以前,布依族同胞要在小年即每年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才做油团粑,那时因为糯米少,他们会在糯米面掺入黄豆、慈姑、红薯等材料磨成的粉混合,把做好的油团粑放入瓦罐里贮藏保存,既可以果腹,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现如今,生活好了,他们不再往糯米面里掺杂其它面粉了,且不止在小年才做油团粑,还在秋收季、节日里、喜庆中、活动时,都会做上心心念念的油团粑。

--> 2022-11-2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9535.html 1 油团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