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杜延卿)近日,在安顺学院,随着“咚锵咚锵咚咚锵”的节奏声响起,10位来自各专业的学生手拿金龙道具上下舞动,翻、腾、跳、跃等动作活灵活现,引得围观学生掌声连连。
“舞龙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主要面向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安顺学院体育学院授课老师杨鹏飞说,虽是一门开设不久的新课程,但颇为“抢手”,目前有两个班共100名学生上课。为了教学需要,还专门准备了4条“龙”,供教学使用。
“相比于足球、篮球等常见体育项目,舞龙课更加新颖,也很受同学喜欢,每学期选课都得‘拼手速’。”来自数计学院的舞龙队队员陈江丽说。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课堂,在安顺学院并非“新鲜事”。早在2008年11月,安顺学院就被授予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多年来,学院将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表演项目列入体育专业课程及大学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包括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押加、陀螺、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
“十几年来,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持续推广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育学院副教授李德斌说。
为满足学生民族传统体育锻炼需要,学校现有体育运动场馆、器材对全校学生实行双休日全时段开放,并结合多种赛事,开展校内外各种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锻炼活动。此外,每年春季召开学校田径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秋季开展单项民族传统体育的趣味、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情。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课内外体育活动。如今,在安顺学院,一大批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蓬勃开展,基本形成“月月有比赛、天天有训练”的民族传统体育锻炼氛围,参加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