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 谢凯 蔡文林
千百年来,莽莽深山曾紧锁着万山的发展之路,贫困曾在此如影随形。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万山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书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答卷。2019年,全区7698户2574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万山紧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下大力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绘就蓝图,万山乘风破浪,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2022年万山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90亿元,同比增长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3384元,同比增长8%,农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如今,万山大地上,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 乡村振兴基石牢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仅让我脱了贫,还有了稳定的就近就业机会,再也不用担心会返穷,未来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百汇源蔬菜基地内,在此务工多年的脱贫户肖满香激动地说。
年过花甲的肖满香,儿女不在身边,之前因为岁数大没有活干。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成为贵州百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务工群众的一员,每年光是务工收入就近2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万山严格按照中央、省和铜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安排部署,紧盯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坚持“四个不摘”原则,聚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万山持续落实帮扶责任,调整完善区级领导包保乡、包靠脱贫村和区直部门联系村制度,明确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区委常委、其他县级领导分别包靠10个乡镇(街道)、37个脱贫村,切实强化组织领导。
同时,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从省、市、区直单位和10个乡镇(街道)共计选派168人到56个“五类村”,组建56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开展全脱产驻村帮扶,并建立“5433”结对帮扶脱贫户机制,全区干部按照要求,每月到村到户开展走访帮扶工作。
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万山持续保持“3+1”政策基本稳定,坚持普惠教育“应享尽享”、普惠医疗“应保尽保”、住房和饮水“应改尽改”、社会救助“应助尽助”,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脱贫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万山持续动态开展防贫预警监测,切实开展重点人群监测帮扶专项行动,对照已有存量、住院治疗自费线索、新增农村低保对象、历史预警线索、“3+1”保障巩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七个方面开展全面排查,针对发现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截至目前,全区脱贫户14325户56465人,其中监测户491户1780人,已消除风险298户1057人,剩余未消除风险人员均已制定帮扶措施。
饭碗端稳了,就不会再返穷。万山全力推进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成立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召开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工作调度会,各乡镇(街道)、区直各相关部门围绕产业项目增收、稳岗就业增收、政策衔接增收等7个增收措施,落实就业帮扶“应扶尽扶”。
2022年全区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4000余元,实现了脱贫人口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的目标。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如今,万山全体干部群众牢牢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正不断扎实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 用好资产产业旺
近日,万山区黄道乡山间地头,金灿灿的香柚挂满枝头,迎来采摘季。贵州香柚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黄道种植基地负责人罗仁和说:“今年香柚每亩产量在5000斤左右,亩产值2万多元,可带动600多人务工就业,人均增收2500元。”
小小香柚,带动增收大产业。目前,全区香柚种植面积已突破2万亩,投产果园1.2万亩,香柚产业预计实现综合产值在1.28亿元以上。今年,万山还投入8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香柚种植高效示范园和深加工车间项目,进一步延伸香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管好、用好扶贫资产,促进乡村振兴。万山通过建机制、定范围、摸底数、定性质、严管护等措施,创新探索总结出“11235”管理模式,持续发挥扶贫资产带动作用。
万山通过建立健全区级扶贫资产总台账、建立一整套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给资产“落户口”“配保安”;紧盯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给资产“明方向”;强化农户所有、村集体所有、国有资产等3类确权,给资产“找主人”;以积极资产盘活、规范资产处置、完善收益分配、实行民主决策、鼓励群众参与等5项措施,让资产“出效益”。
截至11月,全区共清理扶贫项目2000个,涉及资金55.74亿元,形成资产项目1470个,形成资产现有价值30.64亿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全面的基础和关键。今年来,万山共争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9791万元,不断做优果蔬、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等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扶贫车间、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健康养生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同时,万山还充分发挥扶贫资产源之于贫、用之于贫的根本属性,持续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土地入股、效益保底、按股分红”机制,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
如今,全区已建成标准大棚蔬菜基地57个,面积达1.2万多亩,覆盖43个村,带动5160户脱贫户1.82万人脱贫致富;香柚种植面积已突破2万亩,投产果园1.2万亩,香柚产业预计实现综合产值在1.28亿元以上,参与土地流转到企业农户2605户,其中脱贫户达346户。
■ 特色田园乡村美
金秋,万山区高楼乡青年湖村黄家寨,绿水青山环绕,民居干净整洁,田园风光秀美如画。刘福农家乐老板娘笑呵呵地说:“靠着特色田园美景,我们村从‘贫困村’变为‘小康村’,大家的‘旅游饭’越吃越香。”
近年来,黄家寨借力“莞铜协作”东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着力打造“现代乡村旅游、田园自然风光、农业产业观光、垂钓休闲娱乐”等升级版,成为集吃、住、行、游、娱为一体的农家旅游度假区。2021年,青年湖村被列为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建设试点、莞铜东西部协作示范村。
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青年湖村的华丽蜕变,是万山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精心谋篇笃行,着眼长远稳步推进、示范先行。“十四五”开局以来,万山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总要求,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探索“一抓二统三强化四落实”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模式,重点支持打造青年湖休闲乡村、大树林旅游乡村、梅花产业乡村精品示范样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有益探索,逐渐形成多样化、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建设新模式。
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在建设示范试点村的过程中,万山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的原则,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建设”,将政策、规划、资金、项目统一到一张蓝图下,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全面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发挥整体联动效应,确保试点工作顺利从“方案”走向“实施”,从“设计”走向“实践”。
同时,万山还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带动的原则,凝聚多方工作合力,打好试点建设“组合拳”。通过抓实产业兴旺激活造血功能、生态宜居改善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塑造乡村新风、乡村治理强化基层组织等举措,高质量推进试点村建设。
田畴沃野织锦绣,美丽乡村舒画卷。以3个试点村为样板,万山乡村振兴道路更加开阔,正逐渐呈现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繁荣之景。
■ 搬迁群众日子甜
“搬出大山后,我们不仅在城市新家园扎下根,还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人’!”在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何英看着眼前的美丽新家园,不禁感慨。
自易地搬迁工作开展以来,万山拿出城区最好的位置,建成茶店集镇、廖家、旺家、观山雅居、城南驿、河坪、西南商贸城、微企园、龙生等9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共搬迁11250户50116人。
如何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数以万计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乡村振兴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一个难题。
迎难而上,方显初心。万山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促发展,聚焦“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扎实推进“五个体系”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受理,深化“四安家园”建设,助搬迁群众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实现新梦想。
建最好的社区迎“穷亲”。万山在不断完善搬迁社区基础配套设施、持续跟踪惠民政策落实的同时,还瞄准搬迁群众中“半劳力”“弱劳力”就业困难群体,采取“政企联动”“让楼于企”的方式,引进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兴建“微工厂”。
就业是民生之本。万山还在搬迁社区成立9个社区就业服务中心,配备76名就业协管员专门从事就业服务工作。通过举办就业招聘会、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车间、群众自主就业创业等方式,让全区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此外,万山还将旺家社区作为示范点,持续集聚各类政策、资金、资源等力量,进一步完善了旺家社区基层党建、集体经济发展、社区治理等体系。并创新推出莞铜“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三个代理”、新时代旺家社区广场、积分慈善超市等服务品牌。
目前,总投资2.28亿元的万山区旺家安置点后续扶持建设项目(农贸市场)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3年3月可投入运营,届时可解决350个经营摊位、92个村级农产品批发转销铺位以及服务居民生活的便民设施铺位200个,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可解决周边近50000余人的生活物资采买需求。
搬出大山天地宽,快步迈入新生活。随着社区新家建设得越来越好,搬迁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 莞铜携手动力足
2021年,东莞东城组团(东城街道、石碣镇、洪梅镇、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穿越千山万水,与有“朱砂王国”美誉的万山结下“姻亲”。
一个位于沿海滨城,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一个坐落于武陵山脉腹地,正绿色转型、砥砺前行。带着“共同富裕”梦,玉兰和朱砂携手,让东部各方资源如奔腾不息的珠江水,为万山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强化组织领导,万山及时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铜仁市万山区推进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并促成万山3个乡镇街道与东城组团镇街,17村与东莞市7个经济强村(社区)、7家企业、3个社会组织,4所学校与东城组团4所学校,3所医院与东城组团3所医院先后建立一对一结对协作关系。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两地共同建立“东才西用”机制,厚植人才队伍基础。东城组团各镇街紧盯医疗、教育、农技三大领域,累计派来30名援万人才,锻造出一支东西部协作“铁军”。他们殚精竭虑,“造血式”帮扶,为万山留下一批批带不走的人才。
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万山坚持“强化协作、对口选派”的工作思路,聚焦乡村振兴领域、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累计选派34名人才到东城组团跟岗锻炼,孜孜以求地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理念和技术,促进本土人才振兴。
同时,两地紧紧围绕万山区“一主两辅”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实践区域协作“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的“4+”模式,实现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协作。
在新发展阶段,东城组团和万山深入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协作活力,改革性地谋划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西部所需”对接“东部所能”,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滴汗水一份收获,相隔千里的湾区与山区同心相连,一步一个脚印,串起了玉兰和朱砂的双向奔赴之路。
2022年,全区共到位东莞市东西部协作各类帮扶资金共4400余万。产业帮扶、就业车间、后续扶持、集成示范等46个项目落地生根,打造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10个就业帮扶车间,引进5家东部企业投资1.4亿元,通过劳务协作新增就业3553人,通过消费协作帮助销售万山农特产品3.17亿元。引进2家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合会会员单位入驻农业园区,总投资7.5亿元,建设100万羽蛋鸡养殖和2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携手培育敖寨乡中华山村集体经济等4家龙头企业、合作社,成功申报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立与大湾区的稳定销售渠道。
山海同心,逐梦振兴。如今,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万山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本版图片由万山区乡村振兴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