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茅台文旅公司党支部

“四为”聚力 创造佳绩

王寻 沈仕卫

10月28日,在位于仁怀市茅台镇外环路的茅台文旅公司,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陈我权谈起公司短短一年时间的巨大变化时感慨地说:这都得益于公司以茅台“五心”党建品牌创建为引领,开展“奋发有为、担当敢为、诚信作为、廉洁修为”的“四为”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今年,公司又以“四为”党建品牌助推“同心筑梦”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公司认真研判外部发展环境及内部资源能力,紧盯“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年度经营任务,凝心聚力谋发展,最终推动公司发展逐步走上了正轨。

公司搬迁:员工一个没流失

已创办10年时间的茅台集团全资子公司——茅台文旅公司,过去一直在贵阳市办公。茅台赋予茅台文旅公司三大使命:一是致力于文化茅台的推广平台,二是茅台工业旅游的整合运营平台,三是茅台文创产品开发营运平台。

茅台工业旅游发展的基地在茅台。而茅台文旅公司远离茅台,在贵阳没有业务抓手,涉旅方面很少有业务开展。茅台文旅公司基础性产业占比不大,而且没有其它业务支撑。2019年,茅台集团明确茅台文旅公司要搬回茅台办公。

搬回茅台,既是茅台集团“聚焦主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茅台文旅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因为疫情原因,2018年到2020年之间,茅台文旅公司几乎处于停止运行的状态,搬迁工作也一直被搁置。

本应在茅台办公的公司,却设在贵阳,也带来很多麻烦事。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母应钊说:“公司还在贵阳时,他们经常在吃中午饭的时候才接到茅台集团下午开会的电话通知,按完电话把碗一放就出发。由于往返开会,仅一个月就跑了8000多公里。”

2021年4月,陈我权担任茅台文旅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开始竭力推动公司搬迁。公司当时拥有员工18人,多数都是贵阳人。公司要搬家,就意味着家在贵阳的员工也得搬到茅台办公,上班的工作成本、时间成本、工作风险都会增加。加上当时效益不好,员工看不到公司发展的希望。如果不把动员工作做细,很可能公司迁回茅台,迁的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为此,公司党支部多次召开动员会,给员工讲清楚公司在贵阳发展所处的尴尬局面,以及搬回茅台的诸多发展优势,让员工知大事、明大义。2021年9月,公司顺利迁回茅台,18名员工一个都没少。

搬回茅台后,公司扩招队伍,如今员工队伍已扩大到67人,平均年龄30多岁。其中党员从5个扩到现在30个,另有7名入党积极分子,还有4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公司发展:从“四大皆空”到创造奇迹

母应钊介绍,他2021年6月由茅台集团到茅台文旅公司挂职后,看到的是公司账上颗粒无收,员工们士气低落,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公司现状:四大皆空——公司空转,员工眼神空洞,财务空账,业务空谈。

“但是,仅仅半年时间,到了2021年10月,我们公司就开始有业务了,而且到12月时,1.5亿元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创造了奇迹。”

“员工们工资提升幅度也很大,我们公司目前的薪酬水平在茅台集团子公司中为中上水平。公司吸引力越来越大,很多身边的朋友纷纷来报考我们公司。”茅台文旅公司党建干事黄学梅说。

据介绍,目前茅台文旅公司文创产品主要分两类:“文化+”与“酒+”,目前专注于几个系列:传统中国节系列,寒食感恩节系列,端午安康节系列,中秋团圆节系列。如今,四个系列的单品销售产值均破亿元。

同心筑梦:从等安排到主动干

“员工以前等安排,现在主动干工作。为了抢进度,产品研发部的员工主动放弃休息,全程监督生产和物流。”黄学梅说,通过“同心筑梦”党建品牌的打造,员工对公司归属感、荣誉感、对茅台的价值认同感越来越强,员工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随着业务不断扩大,茅台文旅公司员工各行其是,都是一个“忙”字了得。一位叫钟晓宇的驾驶员说,他进公司一年半时间,便开车跑了6万多公里。母应钊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公司旗下的旅行社要和昆铁签战略合作协议,时间紧,上午公司有客人,中午12点,公司领导送客后马不停蹄往高铁站赶,到昆明把合同签完,办完其他事后,又往回赶,晚上12点才回到了单位。

积极的改变还有很多。茅台文旅公司过去很少组队参加茅台集团工会组织的活动,但今年,公司首次组队参加活动,在贵州省全国财务知识竞赛中,一举获得遵义选拔赛一等奖、贵州省团体二等奖、全省赛区比较三等奖。

--> 2022-11-20 茅台文旅公司党支部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9027.html 1 “四为”聚力 创造佳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