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刘承芳
初冬,从印江自治县县城出发,沿着梵净山环线公路盘旋而上,在层峦叠嶂的山间行驶近40分钟后,车辆在半山腰停下。
这里,是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麓的紫薇镇豆凑林村大木场组,眼前伫立着的木制农家屋,便是此行的目的地“老任家天麻土鸡山庄”。
“大家吃好喝好啊,来加点茶。”提着茶壶,端着茶杯,老板任廷飞不停进进出出,热情地招呼着客人。“现在变化太大了,每逢周末、节假日,我这里基本上都满客,最多一天接待了50来桌。”任廷飞掰了掰手指,“一年下来,毛收入有四五十万元。”
而谁又曾想到,由于不通公路,十年前的豆凑林村不仅没有游客,就连住在山上的村民都只能靠传统种植业养家糊口。
那时候,任廷飞在梵净山景区抬“滑杆”做担夫,山势陡险,挣点辛苦钱很不容易。
2011年,随着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任廷飞嗅到了商机。由于自家住的地方空气质量好、水源洁净,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将刚修好的新房子改造成农家山庄,提供餐饮和住宿。
“折耳根炒腊肉、腊香肠、天麻炖土鸡、自制蕨粑……”任廷飞家的菜很简单,但却因为新鲜生态又颇有农家风味,吸引了很多游客。
吃,是顾客的核心诉求。乡间小厨不求山珍海味,要“土”才够味。在任廷飞看来,抓住新鲜和特色两大密码,山里的农家乐便格外具有诱惑力。“我的食材都是自家养的家禽或村民提供的当地野菜,这样才会顾客盈门,越办越红火。”
“他家的味道地道、有特色,非常符合我们的口味,而且每次来都是满满一桌菜,很实惠。”对于任廷飞农家乐的味道和服务,来自江口的游客陈长江赞不绝口。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印江自治县大力发展以梵净山为龙头,以精品景区为节点、乡村旅游村寨为支撑的旅游空间格局,通过打造高标准生态避暑、休闲度假、养生旅游等旅游产品,让一座座村庄成为让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让一个个农家小院引来八方游客。
作为印江自治县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的代表性乡镇,近年来,紫薇镇依靠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通过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持续完善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特色小镇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任廷飞的农家乐不但在本地名头响亮,甚至还有了上海、广东等地的“回头客”。
作为豆凑林村农家乐第一人,任廷飞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经历者,更是受益者。现在村里有10多户人家也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从破旧村落蝶变新农村,从无人问津到游客纷至,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享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任廷飞说,守住了绿水青山,好日子定能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