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导演陈涛:

特色和创新让黔剧有更多发展可能

陈涛与黔剧结缘是因执导《湄水长歌》。

陈涛 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导演作品50余部,有8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曾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文华导演奖”、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金奖、中国黄梅艺术节“金黄梅奖”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赵相康

11月15日下午,在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由贵州省黔剧院精心打造的黔剧《腊梅迎香》(精华版),作为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首场剧目演出精彩亮相。

《腊梅迎香》由陈涛、余凤霞执导,曹海玲编剧,取材于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邓迎香率领乡亲凿通幸福路的真实故事。该剧先后入选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展演剧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入围第十七届“文华奖”终评。

4年多时间,陈涛倾心执导的黔剧《湄水长歌》《天渠》《腊梅迎香》,赢得了点赞和口碑。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陈涛坦言,真正了解黔剧是从2017年与贵州省黔剧院合作的黔剧《湄水长歌》开始的。“黔剧是一个年轻的地方剧种,极具地方特色,其音乐的地域性是这个剧种的一个优势。这几年通过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这几部黔剧曾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演出,很受欢迎,黔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无论是《湄水长歌》,还是《天渠》《腊梅迎香》,讲的都是贵州的故事,这一点让陈涛觉得很接地气,与时代与生活贴得很紧。全国有300多个剧种,真正成为国家级非遗的没多少,陈涛认为黔剧在这一点上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黔剧是最早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一个剧种,它姓黔,就必须代表贵州。所以这几年我们在做戏的时候,遵循创作规律、尊重贵州文化是首要宗旨。用黔剧来讲贵州的事,就必须有贵州自己的特点,别人一看,就知道是贵州剧。”

陈涛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为是年轻剧种,创新就成为黔剧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陈涛和贵州省黔剧院试图扩大黔剧“朋友圈”,改变黔剧原来只是一个小剧种的状态。这个努力从他执导的几出戏中可以看出来,更多地尝试拓展表现张力和情感厚度,包括音乐的丰富性。“甚至从整体的配器上、音乐的风格上突显黔剧的纵深,体现整个戏曲的风格感,增强音乐的感染力。”

谈到舞美设计,陈涛认为,传统的戏曲舞台比较重视写实。但在陈涛执导的几部黔剧尤其是在《腊梅迎香》中,强调戏曲写意美学,在舞台空间上自由发挥,写意地表达舞台空间。舞台上没有写实的布景出现,中间就一个转台,所有空间的转化和情感的表达,都围绕着这个转台。“这有点像中国山水画。”陈涛说。

在陈涛看来,这样的写意空间意象,更能贴合《腊梅迎香》里人物的情绪流露。前期他和编剧曹海玲商定,《腊梅迎香》要有别于《天渠》,挖掘迎香的细腻感情,借助写意的空间包括舞美的呈现以及群体场面的运用,全都围绕“精神成长”这个核心来展开。陈涛说,在一个比较自由的舞美空间里,目的就是要观众去感受迎香在每一次面临人生困境和生命选择时,那种抓人的纠结,让观众跟随迎香一起去选择去感受她心里的苦痛和快乐。

服装是黔剧表达的一个重要符号。戏曲的服装极具美感,在保持贵州特色民族风的基调下,如何把人物与装饰的美感在舞台上体现出来,使其既有独特性又有民族风,还要符合人物的塑造?陈涛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挖空心思”,每个场景,他都通过迎香的服饰来传递情绪变化:“比如在那个隧洞打通之后,迎香穿着一身白色服饰去告慰亲人,‘洞通了,你们就放心吧!’在这里,白色寓意一种神圣、高洁,这个时候迎香的出现,寓意她的情绪褶皱有了一个圆满。”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陈涛说,《湄水长歌》《天渠》《腊梅迎香》这三出戏,都是基于时尚元素进行创作,未来,黔剧不仅要演给贵州的观众看,还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因此,必须牢牢抓住包括音乐、服装、方言等贵州地方元素,并以此为创作基础,然后再进行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开拓性探索。在表现手段、导演处理、空间布置、服饰舞美呈现等方面突出时尚感,整体面貌的呈现一定要有时代感和现代审美价值。“我们一直有意识地把黔剧推往一个新的高度去拓展,以增强黔剧的表现力。通过这几次尝试,我觉得黔剧有无限多的可能,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 2022-11-18 导演陈涛: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8903.html 1 特色和创新让黔剧有更多发展可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