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熊诚 陈丹
立冬,一阵微风吹过,丹寨金泉街道帮扶车间屋檐下盏盏蜡染灯笼随风摆动。屋内,50岁的王腰里后端坐桌前,手拿蜡刀,在铺得平整的白布上细细勾勒,寥寥几笔,形象生动的花鸟虫鱼、几何图案就呈现在白布上。
这间位于丹寨县金泉街道的蜡染帮扶车间,是该街道2022年东西部协作重点开发项目之一。车间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于9月13日建成开业,主要生产蜡染服装、家居用品、旅游商品等,目前带动以搬迁群众为主的附近居民共30多人就业。
4年前从扬武镇排莫村搬迁到金泉街道的王腰里后,在蜡染帮扶车间开业之初就当上了专职蜡染“画娘”。“送完孙子上学就来这里,下班了刚好接孙子回家。”拥有一双巧手的她在蜡染帮扶车间如鱼得水,不仅从小练就的手艺有了展示的“舞台”,还在家门口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对车间负责人杨而报浪而言,得益于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扶持,自己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苗族蜡染工艺,带动更多群众致富的“梦想”照进现实。
组建过蜡染合作社、创办过蜡染制作坊、创建过蜡染体验馆,在蜡染行业打拼10余年,杨而报浪将蜡染产品卖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远销海外,她亲手制作了45米长的蜡染长卷装饰蜡染车间门头。这里,将是她“梦想”扬帆远航的另一个“起点”。
“小车间”发挥“大作用”,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也撑起大大的梦想。
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总人口一半,2019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的金泉街道,致力于让搬迁群众“安居”更“乐业”。
握紧“接力棒”,2021年与丹寨县开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努力跑好“新赛程”。
山海携手谱新篇、弹新曲。一年多来,佛山市南海区与丹寨县越走越亲,双方在共建产业园、产业协作、黔货出山、文化旅游、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奏出发展强音。其中,在全县最大的移民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户达2700多户12000多人的金泉街道打造帮扶车间集群,让搬迁群众下楼进车间,好日子更上一层楼,便是山海协奏曲中的精彩“音符”。
一个个立足搬迁社区实际,适合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的帮扶车间在金泉街道多点开花。手工饰品加工、食品加工、藤编制造、假发制作等一批帮扶车间接连涌现,持续、灵活解决搬迁安置点及周边群众就业。
自从今年3月,由东西部协作资金资助建设,总投资43.5万元,占地约700平方米的佛山市杰莉丝科技有限公司爱心手工帮扶车间在金泉街道金泉社区开始运营,居住在车间楼上的搬迁户张仁芝老人便喜欢“泡”在这里。没有适合自己的“活”时,她与老姐妹坐在车间一边绣鞋垫,一边聊家常,有适合自己并操作简单的“活”时,她便领回家加工,一个“活”能换来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的收入。
“我们一周的发货量可达四五万件,一单有几百件的,也有几千件的。”爱心手工帮扶车间负责人王春凤介绍,车间主要以手工饰品加工制作为主,加工品种多达2万多个,企业负责手工饰品供应、技术指导、示范建设、产品销售等环节,附近群众到车间经过简单培训后,可在车间上班,也可领取原材料回家按企业要求进行手工加工,按不同工艺品难易程度计件获得加工费,目前已带动200多名群众灵活就业,月增收1000余元,其中绝大部分为搬迁户。
锦上添“花”。佛山市南海区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延续杭州市滨江区在金泉街道搬迁社区打造的洗涤产业,运用东西部协作援助财政资金400万元接棒建设东西部协作洗涤帮扶车间三期。
“现在承接了24家大小酒店、医院的洗涤业务,一天能洗3万斤床单、被套等。”亲历了洗涤帮扶车间“成长”壮大的车间主任孙宗霞说,规模大了,业务量多了,大家干起来更有劲了。
金泉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办负责人莫太炳介绍,洗涤帮扶车间三期总投资686万元,车间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年产值预计在500万元以上,解决40多名群众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至5万元。目前已累积分红71万余元,涉及搬迁户1424人。
目前,金泉街道共有车间12个,年产值2000万元,解决500多人就业。其中东西部帮扶车间8个,产值1000万元以上,共解决400多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