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深秋的暖阳洒向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远眺,一排排充满彝族、苗族等民族特色的楼房鳞次栉比;近看,绯红的枫叶、淡黄的雏菊为房前屋后增添了靓丽的景致。三三两两老人手拿绣花相聚屋前拉家常,小孩子时而依偎大人身旁,时而追逐嬉戏……
这里是晴隆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也是该县打造的一个景区化民族特色小镇。小镇共有新塘、新箐、新露、新荷、新宝、新坪6个社区,住下了3185户15097人。
11月8日早上8点,王正芬送小孙子到教育园区的小学上学后,步行10余分钟到隔壁的三宝产业园区龙发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上班。
58岁的王正芬是新塘社区搬迁户,在社区和公司协调下,她到园区做起了保洁工作。
“一天包吃两顿,每月2000元工资。”王正芬乐呵呵地说,“今早医生给我打电话了,叫我中午下班去社区医院免费检查身体,我要快点搞完卫生。”
王正芬平时喜欢跳舞,身子格外硬朗。下班后,如果小镇金门广场有篝火晚会,她也会去和大家一起热闹热闹。从原来三宝乡干塘村搬到三宝街道新塘社区,从上山务农到进厂上班,王正芬已经度过了快4个年头,而她对这样的“新市民”生活也很满意。
在龙发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厂车间,百余名工人正紧锣密鼓地完成服装订单。搬迁户张美美上班半年,因勤奋善学,成了车间里的“快手”。与王正芬一样,张美美白天在车间上班,晚上也去广场表演舞蹈节目。
“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近两年家里有了孩子,便想留在家里照顾。现在自家门口也有产业园区,出门就能进公司上班,孩子在社区上学也非常便利。”张美美还是阿妹戚托文艺团的一员,“下班后和邻里乡亲们一起跳跳舞,这种生活忙碌而充实,很幸福。”
中午12点过,车间工人陆续下班去食堂吃饭。另一头,公司负责人李志彩还在忙着和机械师傅安装调试制衣模板新设备。
“今年公司增加了许多职业服装制作订单,在政府统筹协作下,我们新增了一间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采购了300多万元的新设备,进一步扩展产业规模。”李志彩说,“这意味着我们的用工量更多,用工要求也会更高。接下来我们还要开展专业培训,保障按时高质量完成订单。”
企业发展势头足,用工需求量增多,群众就业有保障。目前,该公司吸纳120余名员工就业。今年以来,公司销售额达2500万元,主要销往广东、福建以及浙江等地。
目前,在三宝产业园区共有10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保障了搬迁安置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饭碗稳不稳,钱袋子鼓不鼓,生活有没有保障,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宝街道办事处主任邓仕昌介绍,“为了充分保障搬迁安置区群众就业,我们通过三宝产业园区、创业就业孵化园、劳务输出引导、产业项目建设、公益岗位扶持等多元渠道吸纳、拓展、引导就业,同时加强全员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扎实巩固提高‘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提升群众就业质量和就业收入。”
近年来,三宝街道结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阿妹戚托民族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依托产业园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促增收。同时,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把好劳务输出稳就业的“主动脉”。
在技能培训过程中,三宝街道采取“人社中心+劳务公司+企业”一体化培训模式,借助大亚湾“山海同心圆梦空间”工程,举办电子商务、厨师、家政、绿化修剪等各类培训班,因人施教,长短期培训相结合,加强全员培训力度,变“输血”为“造血”。依托创业就业孵化园,围绕文旅融合带就业,充分挖掘蜡染、刺绣、手工艺者等本土人才,积极鼓励本土人才创业就业,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持续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此外,当地还依托农旅一体化观光果园,长短结合带动就业,并积极开发居家和公益等就业岗位,帮助弱劳动力就业。
通过不断丰富就业保障,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目前,阿妹戚托小镇易地搬迁安置区共有劳动力人数7284人,稳定就业人数为6919人,就业兜底帮扶767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