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推动农药绿色发展和植保技术进步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教师团队入选。该教师团队由宋宝安院士于1990年创建,他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在贵州实现了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和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等多个贵州科教指标零的突破,为国家农药行业科技进步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在贵州大学党委的支持下,年仅32岁的宋宝安领命组建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仅有9平方米的实验室,1张办公桌和一些简单的仪器……就是在这样近乎简陋的环境中,宋宝安与团队成员踏上了追逐梦想的漫漫征途。

在近40年的科研工作中,宋宝安作为全国农药学科学术带头人和贵州大学农药学科创建者,带领着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潜心钻研,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与产品的空白,创造了多个“贵州第一”: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团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

在宋宝安院士的带领下,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教师团队已发展成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0余人次的一流团队。

团队成员杨松、池永贵、吴剑、金智超教授等入选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优秀博士生导师”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余项,铸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扎根贵州高原的师资队伍。同时,基于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教师团队的成就,学校也拥有了教育部和科技部创新团队及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团队所有教授都为本科生授课,其中5名党员教授还受聘为“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开设“科研素质能力培养”“前沿讲座”等特色课程,寓学寓教于研,培养本科生学习兴趣、家国情怀和实践创新能力。

同时,团队还推进教学改革,搭建了基于国家级重点学科、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中心“三融合”教学平台,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农生化一体、多学科交叉、产教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高端人才指导、重大项目牵引、基础应用并重、工程农田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和国家、社会需求融入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互相融合促进,获得了第八届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2021年贵州省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

近年来,团队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并用于教学实践,其中团队主编的《农药合成》入选农业农村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并入选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带领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水平,荣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2项、银奖2项及省赛金奖3项,全国“挑战杯”一等奖1项。

团队潜心科研,多年来获得累累科研硕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经费逾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0余件,转让经费4000余万元。

在科研中,宋宝安和团队坚持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注重解决生产实践中技术问题和产业化应用实际效果,构建起以草抑草、以虫治虫和免疫诱控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贵州干净茶、生态茶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

团队培养的学生也成长为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精英及骨干——“茶医生”张建创制的绿色农药“香草硫缩病醚”累计推广10万亩,帮助农户增收上千万元;连磊公司研发出的环吡氟草酮、三唑磺草酮等除草剂,解决了恶性杂草防治难题,荣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俞露在室内水稻种植实验中,发现转FTO基因材料能显著增强水稻根系和分蘖功能、能达到50%增产效果,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

创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绿色农药,推动中国农药绿色发展和植保技术进步。宋宝安坚持用心做好每一项小事,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世事万物都是于‘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细数数学大师陈省身、袁隆平院士等取得的成就,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把一件平凡的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做到‘惟精惟一’。”宋宝安说。

--> 2022-11-14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8502.html 1 推动农药绿色发展和植保技术进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