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似海
贵州大学引进的贞丰永丰街道岩鱼布依古寨古法种植的“岩鱼香”大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发的水培四季芽菜、贵州理工学院驻村书记打造的乡村振兴系列产品……在前不久闭幕的第十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一带一路”生态特色食品展备受各界关注。
一边是大山深处的各类丰富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一边是近1.8万个学校食堂,620万人的“大餐厅”,在“校农结合”的指挥棒下,贵州农民的菜园子和学校的餐盘子产生美妙互动,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近年来,贵州教育系统充分发挥人群多、消费稳的优势,蹚出“校农结合”新路子,全省学校食堂采购本地农产品金额突破300亿元。“校农结合”这一新模式的完美破题,书写出贵州教育系统扎根大地、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贵州实践”。
主动作为 探索新模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定点帮扶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摆卡两个村的过程中,创新提出“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的模式,让当地的农产品不愁销路。
据统计,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近1.8万个,每天就餐学生有620万人,每月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高达10万吨,价值约10亿元。学校食堂,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市场,既可破解农产品产业发展难题,又可辐射、带动上百万群众增收。
我省教育系统上下齐心,聚焦“校农结合”动起来,绿色优质的农产品,通过一辆辆直通车,从田间地头走向学生餐桌。
各地各校结合实际,涌现了一批先进经验:贵州大学推出“学校+合作社+农户+购销平台”、贵州师范大学实施“食堂+政府扶贫平台(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订单”、贵州民族大学则是“菜园子直通菜篮子”、黔西南州“贫困户+合作社+配送中心+学校”……
“今天卖了1000多斤洋芋,每斤1.3元,得了1500元!”水城县玉舍镇大田村村民龙银才笑呵呵地说。六盘水师范学院自从与大田村结成帮扶对子,解决了大家卖菜难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发展信心和决心。
为更好推动“校农结合”工作,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成立了“校农结合”专班、蔬菜专班、家禽专班和促销专班;全省各市(州)县、各高校也相应成立工作专班,合力推进“校农结合”走向纵深。
立足乡村 书写大文章
“张老师,你的莲花白、萝卜、白菜想你了!”听到农户打来的电话,张万萍不禁笑了。被威宁老百姓称为“蔬菜女神”的她,是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她坚持科研工作“顶天立地”,从“菜篮子”里面找致富路,助力“黔菜出山”。
“我们种的不仅是菜,也是种下致富的希望,群众通过种菜学到技术学到生存之道。”张万萍带领团队长期扎根威宁,组织技术咨询5000余人(次),建规范化的核心示范基地5000亩,平均年亩产值突破1万元、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其中利润的55%返给农户。
像张万萍一样依托地方生态环境,投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女神”“男神”很多。
贵州中医药大学张丽艳带领团队,推广种植头花蓼近4万亩,产量1.14万吨,销售收入近1.4亿元,培训农户1400余人次,带动种植户5000余户,带动4万余名农民增收。
遵义医科大学石京山带领团队在革命老区赤水的石头缝里辟出了致富路。发展金钗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37755亩,总产值2.26亿元,实现销售1.77亿元,直接带动贫困群众就业222人,带动农民增收18821户。
推进“校农结合”,贵州教育人将论文写在了乡野村间,写在了田间地头,对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2022年7月18日至22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联合举办的“省部级干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以“产教融合育新人,‘校农结合’助振兴——贵州教育乡村振兴工作法”为题进行交流发言,获得广泛好评。
激活产销 拓展新领域
“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学校”,农产品与学校紧密结合后,“校农结合”的第二步,是激活产销大市场。
“公司+学校+农户”,这是一个利益联结的基础机制,“农民多赚一点、学校少出一点、企业积累一点”,这是大家的共识。
遵义市食材的配送企业,指导汇川区14个坝区农户,在满足学校订单需求的同时,打造城区近郊蔬菜保供基地,农产品销售较以往增长15%至110%,学校食堂购买农产品价格较市场平均价格节约近15%至110%,公司盈利10%至55%。
“我们带来的农特产品,不到2小时就卖光了!”负责镇远县农特产品销售的卢经理说。贵州民族大学积极探索“校农结合”新模式,经常举办“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展销会,来自镇远、榕江、紫云的30余家企业带着100多种优质农特产品走进校园,民大师生“赶大集”踊跃购买,助力农产品销售。
不仅在农产品销售上帮一把,还要在产业发展上扶一程,这是贵州教育人的情怀。
2022年3月15日,省教育厅印发《贵州省“校农结合”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实施意见》,将全力实施“校农结合”党建引领、消费帮扶、人才培养、品牌建设、产教融合“五大行动”,为未来5年“校农结合”指明了方向。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杨未高兴地说:“从最初单纯的农产品购买,到产业结构调整激发群众致富内生动力,再到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证明,‘校农结合’是培育农村产业的好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