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缺乏本土“育繁推”一体化的领军型企业,岑巩水稻制种产业一直处于委托代生产状态。
“这严重制约了我们制种产业的发展。一是订单受上游企业需求影响较大,缺乏发展的主动权;二是委托生产企业多、品种多、规模小,不利于规范管理和品质把控;三是从大田生产的稻种,我们20元一公斤卖到外地,企业精选贴牌后以80元一公斤的市场价卖出,产业发展效益太低。”岑巩县副县长吴述涛说。
为了推进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岑巩与国家水稻种业强优势阵型企业之一的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开展了全面战略合作。2021年4月,岑巩与广西兆和种业公司共同成立了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启动建设了集生产、烘干、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育繁推”项目,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发展。
完善自己的链条——
走进贵州兆丰种业公司加工厂内,从各地制种农户手中收购的上千麻袋的稻种码放在仓库中。仓库前面,是目前最先进的全自动种业生产线。这些“麻袋种”经过混种、精选、光选、色选后,被包装成不同重量规格的商品化稻种,打上防伪追溯码等产品信息后就销售到全国各地。
“这套设备1个小时可以完成8000斤稻种的加工。从投料入口到包装出口,10.5元一斤收购来的麻袋种原料,就变成了50元一斤的精加工商品。也就是说,1个小时的时间,岑巩稻种的产值从8万元变为40万元。”兆丰公司董事长万城说。
此外,兆丰公司在岑巩千亩以上基地周边建成了9个产地种子生产加工服务分中心,配置种子精选烘干及质量检测等设施设备143台/套。通过及时烘干、安全入仓,解决收获后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在进一步保障种子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培育自己的品种——
以高原丘陵地形为特色的天马镇天马村,海拔在400米至1100米之间,地形落差大,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不适宜生产稻种的地区。但在这里,香两优619的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打消了农户对发展我省自主高档优质稻品种的疑虑,更为我省高海拔地区制种探索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香两优619这个品种是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王际凤和向关伦两位专家研发的,是国家二级优质米,稻种售价非常可观、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就是制种难度特别大,一般亩产只有60斤到70斤左右。”玉屏绿星公司总经理罗会齐告诉记者,公司从2019年开始试制香两优619,种植海拔从400米提升到500米,产量从29斤提升到140斤。
通过几年的试制发现,香两优619适宜在昼夜温差大的高海拔地区制种。今年在天马村海拔700米的地区,制种大户邱绍武种了155亩香两优619,入库种子4.7万斤,单产达到303.6斤,产量比最初试种提升了10倍。“在今年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高海拔地区因昼夜温差大,在晨间的水雾满足了制种授粉关键时期的需求,香两优619的稻种产量实现了巨大突破。”罗会齐说,香两优619在天马村的制种产量表现,让大家信心倍增。2023年公司的香两优619制种面积达到1000亩,到2024年将达到2000亩以上。
香两优619只是一个开始。今年5月,岑巩县农业农村局、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和兆丰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构建品种培育、种子繁殖与生产和市场推广相结合的全产业链商业化育种体系。
“我们与兆丰公司共建了育种科研基地近30亩,对优质高产品种泰丰优79、原香优79及强优势品种广8优35等进行了小规模制种,目前共测配恢复系26个、不育系25个、成功配制组合430余个。另外,合作选育的广8优35、广8优198已经通过贵州省审定,将有效助力兆丰公司达到A类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申领。”省农科院水稻所博士张习春说。
打造自己的品牌——
尽管近年来岑巩水稻制种产业实现了许多突破,但在品牌打造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岑巩县委书记陈正锋说,岑巩将持续深化与广西兆和种业等国内种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围绕市场需求,创建“思州稻种”系列品牌,不断提升种子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的经济效益。
“今年是我省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一年,全省种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路线,努力奋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岑巩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制种大县,全面实施基地提升行动,充分利用好国家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实施县企共建,全面提升了基地生产加工仓储能力,通过政府统筹推进、龙头企业引领实现了生产面积和产量的双突破。”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高捷说,贵州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种业振兴,为实现国家种业振兴贡献贵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