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政府引领 坚定一个方向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建设国家种子基地是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2021年以来,岑巩依托农业农村部制种大县奖补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农业项目资金、省级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3.1亿元,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授信4.4亿元和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基金1.5亿元,全面推进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扩大产业规模化——

秋收之后,岑巩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在思旸镇磨寨村制种基地,挖掘机、平地机、推土机来回穿梭,原本高低不平、细碎零散、沟沟坎坎的耕地变成了整齐相连的现代化农田,机耕道路、灌溉设施一应俱全。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制种基地路相连、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更好地满足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同时也能充分利用耕地资源,不断扩大全县制种基地面积。”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波介绍,2021年以来,岑巩共改造低产田1.5万亩,实现1.8万亩基地机械化生产。建成杂交水稻制种千亩产业园区10个,150亩以上集中连片制种区域占比逐年提升,全县制种产业规模化水平显著提升。

全面推进经营集约化——

今年,思旸镇盘街村新建了403亩水稻制种基地,收种12.4万斤,实现产值130余万元。除去土地租金等成本70万元,净利润有60余万元。合作社采取“4321”的模式进行分配,即,40%发放给全村农户、30%用于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20%奖励给技术服务人员、1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盘街村党支部书记边兴鹏介绍,盘街村有2446人,但常住人口只有600多,劳动力不足、管护能力弱。为此该村采取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生产管护、统一技术服务的方式发展制种产业。合作社聘请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除了发放工资外,还以包片管理、产量挂钩的方式发放利润奖励,生产效率和管护水平大大提高。

全面推进技术标准化——

一方面,构建杂交水稻制种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岑巩县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规程》《岑巩县三系籼型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规程》《黔东南州杂交水稻制种产地检疫规范》等标准,实现了生产品种、技术规程、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加工和收购销售等环节的“六统一”。

另一方面,围绕播种期安排、病虫害防治、喷施九二〇等关键环节,对制种农民进行系统培训。目前,岑巩县共有高级农艺师18人、一线农艺师60人、制种农民技术员295人、“土专家”85人,2021年培训种农3800余人次。

全面推进生产机械化——

在岑巩县楷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大型旋耕机、大型卧式种子烘干机、大型种子精选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机动喷雾器一应俱全,刷新了记者对贵州山地机械化的认识。

近年来,岑巩通过补贴、奖补等形式支持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购置农机设备,全面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截至2021年末,全县杂交水稻制种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5%。

全面推进管理信息化——

走进位于注溪镇周坪村的岑巩县杂交水稻种子研发检测中心,“千亩种子产业园”田间生产环境信息监测系统为稻种生产装上了“智慧大脑”。

“以前,我们想知道水稻长势怎么样,就必须到稻田里去查看。如果只是种十几亩,人工还看得过来,但种了几万亩,就很难。这个检测系统,结合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可以进行大面积的监测。再通过对基地气候、温度、湿度等数据的长期采集和分析,就可以为水稻生产管护、病虫害防治、精准施肥施药等提供科学依据。”岑巩县农技专家、高级经济师代国权介绍。

今后,岑巩还将持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开发农资管理、农机管理、企业生产销售调度、企业交易、农户田间服务、农户四情信息服务和专家服务等系统,为基地生产服务、农技咨询、信息调度、市场监管、种源调运、质量追溯等提供全方位、便利化服务。

--> 2022-11-1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8485.html 1 政府引领 坚定一个方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