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德江荆角乡

群山变金山

德江县融媒体中心 冯胜彦

荆角乡,德江县北部之地,距离县城约17公里。石板河、角口河、马蹄河、杉树河在此纵横交汇,使得地形支离破碎,且山多坡陡、土层较薄,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为改变山穷水尽的面貌,近年来,荆角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边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一边引导群众发展绿色产业。如今,荆角群山焕发勃勃生机,覆盖率66.41%的森林绿地竞相生金,2100公顷土地精耕聚银。

中药材成致富“良方”

茶山村位于荆角乡东部,海拔位置相对较高,以青松为主的绿林围绕着小山村。村民们世世代代守山护山,此前却一直没能“点绿成金”。

10年前,外出务工多年的邓帮强返乡发展,在村里的支持下,带领村民利用林地资源种植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到现在,全村的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0余亩,年收入400多万元。

11月10日,村铁皮石斛基地。邓帮强刚给群众讲解完种植技术,又立即通过网络与客商联系采购事宜,忙得不亦乐乎。

“我2013年刚回乡创业时,遇到资金困难。乡党委、政府主动为我争取微企扶持款5万元,协调信用社帮助贷款7万元,让我有了发展的本钱。”邓帮强说,乡里还积极协调解决用水、用电、用工等问题。

2016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邓帮强注册成立德江县荆角乡帮强铁皮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

“树上种植铁皮石斛,既不占用土地资源,又不破坏生态环境,还能创造经济效益。”邓帮强说,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他在铁皮石斛林下套种冬荪、三七、黄精、苦参等中药材。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目前基地已发展铁皮石斛2000余亩,黄精、白芨、苦参等中药材700多亩,年产值350多万元。

当地群众也有了在家门口增收的机会。

“我在基地主要负责管护工作,每天收入100元左右。”当地群众杨凤春高兴地说,再也不用外出奔波了。像杨凤春一样的受益群众还有很多,目前基地已帮助荆角乡6个村112户群众实现增收。

前段时间,在乡政府协助下,邓帮强与一家企业展开合作,投入3500万元建起了铁皮石斛酒生产线,预计年产值达1000万元。

精品水果变“金元宝”

在荆角乡北角的高山上,尖山村的精品水果种植大户张月贵正组织工人在冬桃基地除草、松土、熏虫。手里忙着活路,嘴里哼着欢快的曲调。

今年秋冬采收结束后,张月贵获得了近20万元收入。他家56亩精品冬桃基地已是第3年挂果,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前来基地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半个月时间,冬桃就销售一空。

“以前我们主要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现在种植经济果树,一年收入就相当于过去好几年的。”张月贵高兴地说。

10年前的尖山还是传统农业村落,村民们每亩种植收入只有800元至1200元。当时迫于生活压力,张月贵到山东一带打工。看到当地的桃子又大又甜又值钱,他决定把务工赚的钱用来学习种桃技术。

2015年,张月贵怀揣积蓄回到尖山村,成立绿康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冬桃。由于拥有娴熟的管护技术,张月贵的产品相当受市场青睐,种植规模不断壮大。现在,他带动村里多户人家种植冬桃共同致富。

张月贵的冬桃基地只是荆角乡发展精品水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乡引导群众发展李子、枇杷、樱桃等精品水果共计1.02余万亩。如今,角口、关林等村形成了旅游热线经济产业带,果树成了摇钱树。

坝区蔬菜助力增收

连日来,在荆角乡角口村500亩坝区,白菜、儿菜移栽忙,黄瓜、豇豆抢鲜上市,一派繁忙景象。

该坝区是全乡水源条件最好的地方之一,东边300亩是稻油轮作的粮袋子,西面200亩是一年三茬的菜篮子,也是全乡农业现代化的承载地和展示地。

来自新坑村的张金雄承包了坝区40个大棚种植蔬菜。“每个大棚占地约1亩,忙碌季节要聘请8名工人,一个月支付劳务工资7万元左右。”张金雄介绍,蔬菜在德江不愁卖,每天都有本地收购商提前订货。

坝区上游一角40多亩地由水溪村的冉茂贵承包种植白菜,他把养殖和种植结合起来,将自家饲养的200多头猪的粪便经干湿分离处理后作为肥料,节约了种植成本。

除了抓好角口村坝区生产示范带动外,荆角乡立足山地特点气候,围绕“小而精、小而美”个体目标,大力培育产业大户,扶持家庭农场,做大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目前,该乡在新坑、岩砥等村扶持家庭农场主发展花椒7260亩,在杉树、关林等村培育大户发展茶叶1200亩。

--> 2022-11-14 德江荆角乡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8481.html 1 群山变金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