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振 袁航 王雨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塑造’,教育青年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将小我融入大我,立志做新时代好青年。”学习体会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内容后,贵州理工学院大数据学院党总支书记张艳表达了她的想法。
张艳所在的大数据学院,依托贵州省电力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优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做强做优特色专业,努力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致力于服务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和数字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集中论述、系统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此,贵州教育、科技领域党员干部、师生讨论热烈、深受鼓舞,大家表示将深入落实三大战略部署,添力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用高质量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杨波说,要深刻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正确评估学科现状,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近年来,贵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省高校共有本科专业建设点1342个、硕士点224个、博士点37个,国家级各类科研平台18个。“尽管贵州高等教育纵向比有很大进步,但是横向比差距依然巨大。”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梁贵友表示,要牢牢把握重大政策红利,做强做大做特贵州高等教育,推动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的党员教师,在扶智和扶志道路上,要为孩子们埋下理想信念的种子,当好孩子们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黔西市锦绣学校教师杨明说。
实施学前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四项教育突破工程”,实施教育“9+3”计划、“新两基”攻坚,贵州持续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差距在加快缩小。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1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4%、95.5%、91.5%、45.7%,分别比2012年提高29.4个百分点、16.9个百分点、29.3个百分点、20.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按下“快进键”,普及水平跑出“加速度”。
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说,将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优质发展、省部共建“技能贵州”、做强做大做特高等教育、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教育开放水平、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让科技创新成为“最大增量”
从“中国天眼”(FAST)捕捉到的信号中,天文科技工作者至今已发现了660多颗脉冲星,进入成果爆发期。
贵州本土FAST科研力量在逐渐成长,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支启军团队就是其中之一。围绕FAST建设运行和科研目标,支启军带领团队发展了脉冲星辐射模型,发现了具有多重辐射性质的脉冲星,推动天文大数据和天体物理研究取得了突破。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立足‘中国天眼’这个‘国之重器’在贵州的优势,积极开展天体物理和天文大数据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启军说,将大力弘扬南仁东精神,抓好“南仁东”班各项工作,为贵州天文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些科技工作者关注着光年外的世界,另一些在倾力深耕近在咫尺的土地。
在毕节威宁中海、草海和幺站共引进蔬菜新品种1064个;建核心示范基地2000亩,建成“威宁资源昆虫转化尾菜技术示范基地”……这是2022年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张万萍躬耕田野的部分成果。
张万萍是贵州有名的“蔬菜女神”。“作为一名农科高校教师,将秉持初心,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社会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人才,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多的实用技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更多关键技术,努力带动和感染更多的年轻教师奔赴一线。”张万萍说。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周琦说,作为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要积极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利用,大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科技战略行动,着力把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省科技厅副厅长秦水介说,贵州致力人才培养,强化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壮大技术创新主体,扎实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激发企业研发潜力,支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
创优人才环境“生态圈”
在贵州大学,有一个“贵州省公共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他们专注于密码学、数据安全和隐私计算科研工作,在贵州大学学科建设和全国唯一的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三位一体单独形成一个部分,成为科教界关注的热点。”团队领衔者、贵州大学二级教授、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长根说,创新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教育和人才是创新的源泉,而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彭长根团队是贵州大学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多年交叉融合所形成,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领衔、教授和博士为学术骨干、中青年优秀人才为主体的百余人的科研创新团队,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
喀斯特生态治理需要人才支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依托现有的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全球喀斯特人才聚集中心和创新高地。”中科院地化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华说,要着力形成喀斯特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为云贵滇川喀斯特区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做好科技和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秦舒浩说,“将充分发挥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各类创新要素聚集,支撑全省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建设。”
贵州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努力建设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真心实意创优人才环境“生态圈”,积极主动为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