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勋 沈仕卫 周浪
靠着坚持不懈的奋斗,他从贵州大山深处的小学,考进县里的初中,再到省城的高中,最终以万分之三点四的比例,从当年贵州37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北京大学。
这段历时12年、跨越2000多公里的旅程,是2016年“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受助学子张豪分享的奋斗故事。
11月8日,“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2022年“强国有我·茅台学子说”分享会在茅台学院举行。30名茅台学子代表来到现场、回到家中,分享感恩奋进的青春故事,发出强国时代的青年心声。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他们是新时代的好青年。这些从希望中走出的人,带回了更多的希望光点,帮助更多学子校准人生成长航向,以更大的勇气去瞭望星辰、追求梦想。
当天,“中国茅台·国之栋梁”2022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正式启动。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青基会捐赠1亿元,中国青基会为贵州茅台颁发了“同行圆梦十余载,携手播种新希望”牌匾。
圆梦行动 与时间共生长
“我没有殷实的家境,也没有过硬的天赋,有的只是坚持不懈的奋斗。”张豪出生在黔南州龙里县湾滩河镇岱林村,这是一个只有10多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很小的时候,他也会帮着家里干一些简单的农活,采茶、插秧,还有放牛。
和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张豪的父母同样会用“考北大清华”来激励他。从他们的话中,张豪听懂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努力读书才有出路。
在这种朴素观念的加持下,张豪无惧贫困,在逆境中仍在内心葆有奋斗的原动力,不断向上。12年,4380天,10万多小时。拿到北京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时间的力量开始展现圆梦的分量。
“中国茅台·国之栋梁”,成为了寒门学子圆梦的支点。2012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贵州省委联合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贵州茅台每年捐赠1亿元资助2万名困难学生圆梦大学。
数据显示,加上2022年的1亿元捐赠,该项目11年来累计捐赠11.08685亿元,资助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214500名,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2700多个县,成为中国慈善教育领域标志性助学育人品牌。
“党的二十大刚刚结束,‘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分享会的举办,我觉得特别有价值、有意义。”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在分享会上表示,“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已经开展了11年,这个项目在茅台大企业、大担当、大爱心的推动下,成为了新时代国家慈善攻坚的一颗璀璨明珠。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大型公益助学活动也在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与时间共同生长。
脱贫攻坚时期,“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将资助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在2019年资助的2万名学生中,有1109名学生来自“三区三州”的190个贫困县,覆盖了约90%的贫困县。
2021年,“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又主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除了继续开展一次性资助外,还在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11所省内高校拓展试点持续性资助,持续资助在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专业就读的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经过11年接续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已经成为希望工程实施以来,企业累计捐资最多、覆盖范围最大、受益对象最广、合作程度最深的标志性、示范性、引领性的公益品牌项目。”中国青基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郭美荐也在分享会上给予该项目高度评价。
美好生活 共同的追求与理想
不只是“助学育人”,贵州茅台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重大部署,积极为疫情防控、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提供公益支持。
“社会责任是国企基因,茅台将矢志不渝践行大担当,助力美好生活万家共享。”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雄军在分享会上表示,茅台始终把创造美好生活、推进共同富裕作为最大的社会责任,让茅台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勠力作为。
据了解,茅台始终坚持“大品牌、大担当”,全力帮扶道真、丹寨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深化“工业反哺农业”“黔货出山”,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每年投入5000万元保护赤水河流域绿水青山,积极投身捐资助学、就业帮扶、扶弱济困等公益活动,连续14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去年首次发布ESG报告,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助力美好生活万家共享,这是茅台的理想,蕴含着一家担当企业的善意与温暖。
带领村民绣出美好生活,这是石贤的理想,更是这位侗族姑娘毕生追求的事业。
石贤是2013届茅台学子,她的家乡从江县拥有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从小就听着侗族大歌长大,穿的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刺绣衣。耳濡目染之下,石贤从小就立志,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听见。
在石贤的记忆中,儿时的家乡普遍贫困,全家的生计依靠父亲每月几十元的乡村教师工资。2013年,这个寒窗苦读十余年的侗族女孩终于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但是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整个家庭顿时陷入困境。幸运的是,在茅台的资助下,石贤从偏远落后的小山寨来到繁华的南京城。
大学毕业后,她选择返乡创业,致力于民族非遗工艺传承与创新,携手当地绣娘通过手工订单居家就业创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们的事业越来越红火,曾经只能靠种地补贴家用的绣娘们腰包鼓起来了、腰杆也硬起来了。
“十年前,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我走出大山,种下了理想的种子;十年后,某种意义上,我也成为了‘希望工程’,将理想的种子播种在更多人心中。”希望工程和贵州茅台,让石贤有了追逐理想的勇气与实现理想的能力,她在分享会上说,她将继续坚定前行,让人生理想照亮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一直以来,茅台始终坚持把青年培养当作重要工作来抓,持续践行国企培育引导责任,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不仅设立茅台学院,开设特色专业课程,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青年人才,还与各青年团体、高校等合作,开展红色教育、特色教育,为广大青年提供体验实训基地。
“青年人才是强国之基,茅台将一如既往当好热心人,助力绚丽之花蓬勃绽放。”丁雄军表示,今后茅台将以更多时代化、年轻化的务实举措,支持青年成长成才。
时代向前 青年向上
“20多年人生,生活之苦磨砺了我自强不息的意志,拓宽了生命的宽度;求学之苦使我朝着学科发展的前沿笃定迈进,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分享会上,茅台学子、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廖永慧讲述了她对“能吃苦”的感悟。
廖永慧说,2007年家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全家背上40万元债务,她曾经想放弃学业和梦想去打工赚钱,但家人坚决反对。后来考上了大学,和通知书一起送达的,还有来自茅台的助学金。
廖永慧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为实现这个目标,从进入大学起,实验室就成为她第二个“家”。
“在生活中经历的苦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因为它磨炼了我的心智,让我学会了无论再苦再难,也要笑对人生。”廖永慧说,现在的她更加坚定地相信,苦中有乐求学路,难上生欢读书人。唯有勤学和奋斗,才能不辜负帮助过她的人。
2014届茅台学子、茅台葡萄酒公司上海省区经理陈金宇,则围绕“敢担当”分享了他和茅台的故事。陈金宇自幼失去双亲,跟着奶奶长大。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在茅台的资助下,顺利地走进了大学校门。入职茅台葡萄酒公司后,他主动请缨去开拓山东市场,去啃最硬的骨头。
“担当,就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绝不低头,在面对责任的时候冲锋在前!”山东工作期间,陈金宇把山东137个区县跑了两遍,累计20多万公里。在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山东省区业绩体量由最初的三四百万增长到了如今的2000万。今年2月,陈金宇刚调任上海工作就遇到疫情,于是,他主动冲在防疫斗争一线,成为了一名青年志愿者。
被光照耀过的人也渴望成为光,曾经的风雨兼程,将润泽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
据悉,聚焦培育“国之栋梁”目标,把培养复兴大业的优秀人才作为方向,茅台致力于希望工程公益行动十余年,至今已有7届12万名茅台学子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茅台公益助学名片也愈发靓丽。
分享会上,中国青基会提出,将继续与贵州茅台同心协力共同推进符合新时代发展方向的高质量公益项目建设,深化助学育人成效,携手探索引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更加有力有为地为新时代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迈入新征程,茅台将全力支持和参与希望工程崇高事业,团结汇聚更多公益力量,持续扩大公益‘朋友圈’,帮助更多学子圆梦大学,助力希望工程事业繁荣发展。”茅台也明确表达了将持之以恒助力国之栋梁茁壮成长的愿望。
当天的分享会,还特别邀请了党的二十大代表、冬奥会冠军武大靖和党的二十大代表、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分别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茅台学子分享他们在北京参加盛会的心得体会,以及各自的学习收获和奋斗点滴。
11月8日下午,贵州茅台还组织了各基层团干代表与参加分享会的30名茅台学子代表共同开展了“青春茅台 因为有你更精彩”青年交流会。大家纷纷表示,将不断增强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做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本版图片由茅台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