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锦屏县河口乡17个行政村中11个走水路比陆路节约两三个小时——

“背篓医疗服务队”乘船出诊

河口乡卫生院“背篓医疗服务队”正在等船,前往对面村寨开展上门诊疗服务。 (锦屏县河口乡卫生院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您这个病不能累,要戒烟、戒酒,按时吃药,我们连续帮您测3天血压,再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安排向县级医院转诊治疗。”11月6日,再次对姜大刚老两口进行体检和诊疗时,锦屏县河口乡卫生院“背篓医疗服务队”队员、护士吴述鹃细心叮嘱道。

姜大刚夫妇是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人,姜大刚患有急性心肌梗塞和高血压,其老伴患有冠心病及肺气肿,都属于大病管理对象,也是吴述鹃的包村服务对象。

“以前是我们背着病人去医院看病,现在是医生背着‘背篓’来家里看病,好哩。”对于“背篓医疗服务队”时常上门送医送药的服务,姜大刚夫妇赞不绝口。

自2018年初到河口乡卫生院工作至今,每年每季度,吴述鹃都会和她的同事们背着背篓走遍辖区17个村53个自然寨,上门为群众开展送医看病、家医签约、健康体检、大病随访、健康宣教等工作,每年每个村寨平均上门服务达15次;目前该乡有5000余名群众签约了家庭医生。

作为锦屏最远乡镇,河口乡政府驻地离县城76公里,而河口乡最远的村寨距乡镇50余公里,“对面喊得应、见面要半天”的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使看病远看病难成为该乡亟待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自2006年三板溪电站建成后,水位上涨,该乡被清水江和乌下江分割成为三大片区,17个行政村中就有11个村要乘船过江,进村入户十分不便。

“最初是肩挑背扛,但山高路险,医疗队中常有人摔伤,携带下村开展体检的心电图机、B超机、尿常规机等医疗设备也摔坏了好几台。后来虽然每个村都修建了硬化路通向外界,但去很多村坐车走陆路比乘船走水路要增加两三个小时。2017年,我们就改用背篓来背医疗设备乘船下村,后来就常态化延续至今。”河口乡卫生院院长夏德韩谈起河口乡卫生院“背篓医疗服务队”的由来时说。

2021年,新生儿访视率95.2%、产后访视率96.86%、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95.4%、“两癌”筛查完成率100%、老年人体检管理率92.1%……这组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数据的背后,是“背篓医疗服务队”用医术和医德、专业践行初心,甘当群众“健康守门人”的直观体现。

“在基层当医生就要有吃苦的准备,更要有为民的情怀。”夏德韩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背篓医疗服务队”每位队员。近年来,在他和卫生院班子的合力下,河口乡卫生院培养出一支技艺精湛的医护队伍,他们立足岗位,开拓创新,不仅在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中建功立业,更在脱贫攻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等工作中积极奉献,为广大村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以卓越的表现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普遍好评。

“每次来,他们什么事情都抢着做,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文斗村73岁老人陆和莲3年前突发脑梗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孩子都在外打工,只能靠患有高血压的76岁老伴照顾,几年来,吴述鹃和“背篓医疗服务队”队员不仅为他们送医送药,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帮助,提及此事,两老口满是感激。

医者仁心,爱无垠。对于很多村民来说,“背篓医疗服务队”不仅是他们的家庭医生,更是他们的亲人。而今,河口乡卫生院人数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了17人,其中,年轻医护人员15人,这17人组成的“背篓医疗服务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托举着生命,定期上门为村民群众送去健康服务,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着“不平凡”。

--> 2022-11-10 锦屏县河口乡17个行政村中11个走水路比陆路节约两三个小时——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8164.html 1 “背篓医疗服务队”乘船出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