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把、十字镐、铁铲、锥桶,这几样是最常用的,雨季的时候要带上八磅锤和钢钎,用来清理落石,割草机也是隔一段时间就要用来清理一次路边的杂草、修剪绿化带。”凯里公路管理段三棵树养护站站长杨胜忠说起公路养护工作常用的一些工具,末了,补充道,“现在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手机。”
手机怎么就成了养护工具?杨胜忠解释,凯里公路管理段开发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养护工每天把路上发现和需要处理的情况通过该小程序及时上报。
2021年6月,凯里公路管理段结合业务实际需求,定制开发“智慧养护生产管理系统”,系统包含工作督察、任务管理、考勤管理、车辆管理、养护站管理、考核管理、耗材管理七大板块,同时满足电脑端和微信小程序移动端两种方式登录使用。系统业务满足了公路养护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协同工作”的管理机制,使用对象包括公路管理段机关和养护站一线职工。该系统于2021年9月下旬正式在凯里公路管理段投入使用。
杨胜忠所在的三棵树养护站共8名职工,养护着国道G243凯里三棵树到雷山朗德共16公里的路段。该路段依山傍水,沿途分布着龙井、怀恩堡、南花、季刀、南猛等多个苗族村寨和古代遗留的军事堡垒,也是巴拉河景区的旅游公路。
“这段路情况复杂,车流量又很大,所以只是做好养护还不够。”杨胜忠说,用上“智慧养护生产管理系统”后,上路巡线时,就会把一路看到的情况拍照上传,“比如容易被水流侵蚀的路基,可能掉落的山石,生产管理人员和应急组的同事就会根据图片判断或者到现场检查,将隐患及时排除。”
“现在养护工作的日常,我们也会上传,比如路面砂石清理前后的对比、疏通涵洞前后对比、清理水沟前后对比等。”杨胜忠打开小程序数了数说,从2021年12月13日到2022年10月26日,一共上传了52条信息,绝大多数是路面飞砂,还有一些桥梁的检查,以及边坡的落石隐患。
该系统的投入使用也让凯里公路管理段机关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降低了办公成本。
“以前派一台车出去,需要用车人填写用车单交到我这里,我去找领导签字,签完字再去告知驾驶员,最后通知用车人。”凯里公路管理段办公室主任陈靓雯说,一趟办下来得上下楼好几趟,最顺利也要差不多半个小时,要是遇上领导不在,还得打电话请示,用车以后补签,“用了这个系统后,不到5分钟就能走完流程,到了哪个流程对应的人员就会收到小程序和短信的提醒,及时签办。最方便的是全部签完以后,同行的人都会收到出发时间,不用再一一通知了。”
除了派车,工作任务分配、职工休假、办公用品领用、车辆修理等都可以在该系统内全部完成,实现无纸化。
“系统使用至今,办公室的工作更有效率了,同时,办公耗材方面的经费降低了22%。”陈靓雯说,系统内的数据还能根据需要分类、分时段导出表格,一目了然。
数字化让凯里公路管理段的一线公路养护统计出了各种情况发生数量,更有针对性做好相关准备,机关人员和设备管理更精细。
凯里公路管理段有干部职工55人,一线养护职工平均年龄48岁。“因此,我们在设计这个程序的时候,手机端并没有选择做APP,而是做成了微信小程序。大家用的是智能手机,会拍照,会使用微信,就可以轻松使用手机小程序,降低了学习门槛。”凯里公路管理段工会主席杜少华介绍说。
“小程序内需要上报的信息都有对应代码,只需要选择对应的类别就可以。所以我们50多岁的职工很快就会用了。”凯里公路管理段炉山养护站站长韦国周说,以前看电视上那些人用手机点一点就把工作提交了,没想到他们现在也能用上,享受到科技信息发展的便利,“也让我对自己再继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不断进步充满了信心。”
技术的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数据安全也无法回避。数据的存储和安全,也是凯里公路管理段开发“智慧养护生产管理系统”的重要考量。
“过去是打电话通知,没有图片那么直观。后来是QQ、微信,需要在不同平台发图片,还容易被传播出去,存在信息一多就被覆盖了,不保存就过期等问题。”凯里公路管理段副段长江海说,公路养护工作既关乎群众出行,更涉及国家交通运输,“因此,我们在系统内根据职务设置了不同的权限。闭环存储的相关数据除了可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还可避免外泄。”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凯里公路管理段立足公路养护工作实际,以数字化重构工作流程,通过提前预防和识别办公与养护的风险,形成办公养护问题预警与及时有效治理的良性循环,并实现了数据的闭环使用和存储,确保了数据安全。
凯里公路管理段紧跟时代脚步,以数字化推动公路养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也为传统公路养护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钱仕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