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弘弢 王业宏)今年以来,毕节市聚焦重点难点,高位推动破局,以毕节高新区为试点,下好“先手棋”,奋力推动全市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
“改革以前,发改、能源、统计、安全生产等7项职责都属于科创局分管,大家分身乏术,各项工作浅尝辄止,改革后,我们只用聚焦到科创、工业和商贸三项主责,有了钻研业务的时间精力,定位更精准,职责更明确,大家干劲十足。”11月2日,毕节高新区管委会科创局局长付雯介绍。
付雯口中的“改革”,指的是今年2月启动的“毕节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毕节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毕节高新区(原金海湖新区)与七星关经济开发区整合,剥离毕节高新区所承担的社会事务职能,划转相关乡(镇、街道)委托七星关区管理,让开发区主责主业回归到工业经济发展上。
以前科创局作为园区统筹部门,需要联系百余家企业。改革后划分网格定责,如今,付雯所在的第8网格仅有16家企业,付雯每周都会走访到位,深入了解企业所需。“包保企业的数量减少,服务效率更高。”
精简机构、职能整合带来的变化,企业负责人也有体会。
全程代办,仅仅2天,贵州联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戴小玲就拿到了LED灯丝光源新品生产登记许可。“现在办事高效,不用像以前要跑多个部门才能办。”戴小玲对毕节高新区园区服务中心办事效率称赞道。
企业生产登记2日内办结改革,是毕节高新区探索以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便民利企的一个缩影。
“我们将之前的18个内设机构精简为8个,各机构职责更明确,避免企业办事多个部门来回跑。”毕节高新区组织人事部部长王红晶介绍。
此外,毕节高新区通过组建毕节产发招商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毕节招商公司”),运用市场化招商盘活园区闲置低效资源的同时,创新人事薪酬体系,把招商成果同招商人员的薪酬直接挂钩。
8月8日,挂牌成立仅13天的毕节招商公司就与中寰国际产业控股(广东)有限公司签订了2.5亿元碳中和产业园项目的合作协议,该项目建成后年处理40万吨橡胶制品,年产值不低于2亿元,一举填补了园区内固废料处理企业的空缺。
“毕节招商公司团队专业,办事高效,不到1个月就帮我们协调了近50亩土地,给项目开工吃下‘定心丸’。”中寰国际总经理李光伟说。
“清退低效闲置企业,盘活闲置厂房资源,是市场化招商同园区实际的有效结合。”毕节招商公司负责人陈志杰介绍,目前该公司通过盘活园区低效闲置厂房资源,已与7家企业对接合作项目,与其中3家签订了合作协议。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按照省、市有关要求,以‘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推动全市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除毕节高新区外,金沙经开区、纳雍经开区改革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正紧锣密鼓开展,开发区内生动力得到不断提升。”毕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松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