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正平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红花岗区因遵义丝织厂、遵义针织厂、遵义棉线厂、遵义纺织印染厂等企业云集,成为省内纺织产业的重镇,彼时,遵义的丝绸被面、棉纱等产品都是抢手货。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红花岗区的纺织产业规模逐渐缩小,仅剩原遵义纺织印染厂改制组建的遵义天蕴纺织有限公司仍在生产,产品长期出口美国、巴西等地。2012年,该公司通过退城进园,建设了占地122余亩的新厂区,引进意大利、日本的自动络筒机,同时采购国内最先进的清梳联机、并条机、粗纱机,实现了年产6万锭高强缝纫股线的生产规模。
“新设备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天蕴纺织公司生产厂长蔡光宇说。
近年来,该公司一直实行订单生产,订单主要来自沿海服装企业及海外市场的需求。今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市场变化,该公司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目前面临的问题市场需求低迷订单量减少。”蔡光宇说。
由于订单数量减少,该公司多措并举降本增效,从11月1日起,将原来执行的“三班倒”生产制改为“两班制”,尽量保障按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
同时,该公司实施“质量再提升计划”,树立“品质为先”的理念,发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以高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目前,该公司积极梳理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服务质量,稳固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