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国雯
女红军纪念馆,中国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事迹为宣传内容的专题纪念馆。其主楼建于清末民初,原为川南联防军司令罗平芝的别墅。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期间,这里是红三军团指挥部所在地。
2016年,习水县开始对女红军纪念馆进行改扩建规划。通过实物、图文展示、现代展示手段等着力还原历史,让这个先后被授予“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的纪念馆散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每次来,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怎么概括呢?那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感受,既有低回的柔曼,更有高昂的铿锵。隔着时空我尝试与这些伟大的女性对话,诠释过去与憧憬未来在此刻相见。
如今,这里成了缅怀的场馆,多了静谧与庄严。触摸历史,感知激情岁月。
迈步小径,清风徐徐,细数着从刺桐花婆娑的树影一丝丝漏下来的阳光,踏进纪念馆。即使馆内设计简洁,也仿如进入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一面肃穆的墙壁镌刻着4113位女红军的名字,走廊的“精神柱”镌刻了731位女红军的名字。这些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安静在岁月的深处,传递出生与死的距离,也倾注了设计者致敬烈士的巧思,宁静而庄严。讲解员的声音深沉而又深情,字字句句,从层层叠叠的画面里飞出来,思绪风一样将它们连起。
另一面墙壁上,展示着600余位女红军的照片:邓颖超、贺子珍、康克清……
伫立凌霄阁展厅,毛泽东主席晚年诗词的代表作《卜算子·咏梅》一下涌进心海。这位东方伟人一生恋梅、惜梅、咏梅,伟人重新树立了梅花全新的形象。革命者们如梅花般坚韧不拔的磅礴力量和“迎春而不争春”的高风亮节,“红梅凌霄·英雄本色”是最好的注脚。
馆内常有女红军故事的诵读活动,诵读者们神情专注,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最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最绵长的情意。朗诵声此起彼伏,听众泪眼婆娑,那一幕尤为叫人感动。
正午时分的一束阳光透过窗棂,强烈却静默无声。战时风雨顺势流淌,时光掠过女红军纪念馆的每一个角落,汇集成点亮生命的力量,应和着这美丽的风景。敬畏,再次被唤醒。
以声、光、电的先进手段,纪念馆逐一展示了长征时期不同场景的油画《走向胜利》和《送别》。创作者通过色彩的碰撞、光影的捕捉讲述长征故事,极大地冲击着视觉和心灵。画中的她们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壮美如画、壮阔如诗,是她们走得最艰辛的路,勇往直前,坚定无畏,也正是油画想传递的精神。
更多革命征途上的千重山万条水,如流年的卷轴徐徐展开,那是一种女性果敢坚毅的璀璨,在烽火岁月里恣意绽放。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重要组成部分的女红军们,不仅扛枪上战场,还身兼后勤筹措物资、宣传鼓舞士气、医疗救护等职责。纪念馆展示了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十年间中国女红军发展的历程,可亲可敬的女红军战士有的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更多的则长眠在雪山、草地。这些女战士们,十年烽火岁月历练出的理想坚守,铁血长征淬炼成的钢铁意志与女性的柔美铸成怒放的生命,被更多的人赞许、敬仰、歌颂。董必武赋诗:
四渡赤水若等闲,大渡天险亦心坦。
夹金山上积雪奇,茫茫草原何足难。
红军女英爽夙志,风卷神州红烂漫。
古来旧观须推翻,巾帼敢顶半片天。
如今,习水土城红军纪念档案室中珍藏着731名女红军战士的生平资料,在岁月的长河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们。
回顾历史,纵观现在,新时代的女性,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长征精神,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断努力奋斗,突破自我、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