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巴掌田”变“整片田”的惠民账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洋 通讯员 饶云

水泥路、农田、沟渠、机器……深秋时节,一幅现代农业田园图在凤冈县进化镇大堰村徐徐展开。这片坝区600亩高标准农田的水稻已机收结束了一段时间,如今,两台大型农机又开进来翻犁土地,为移栽油菜做准备。

“以往我们村里的这些田地小而不平又分散,村民们称之为‘巴掌田’‘鸡窝地’,村民种地浇水施肥,都是靠人力肩挑背驮,因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亩产量低,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普遍不高。”进化镇大堰村党支部书记杨禄回忆道。

2021年,大堰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契机,争取资金700万元,把原有的550亩地通过平整、移土培肥、沟渠配套、机耕道、生产路等配套工程建设,不但形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还新增田地面积50亩。

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土地管理工程师李政伟翻着手机,找出大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初期的照片介绍:“接手这个项目时,我们发现需要改造的农田里还有许多砂石,村民耕种起来十分费劲,因为土地的产量低,许多村民将土地撂荒了。”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人员通过将耕作层剥离,实施回填移土培肥,深度达60厘米以上。“现在不适合种粮的沙地、沼泽地都改造好了,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今年种植的水稻取得了好收成。”杨禄说。

大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农户116户400余人。改造后,以往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的“巴掌田”“鸡窝地”变成了宜机宜耕、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整片田”,优越的种植条件,吸引多家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前来咨询流转土地事宜。

“村‘两委’通过反复比较,选择了一家大米生产加工企业,5年签一次合同,前3年每年每亩土地租金500元,后2年每年每亩土地租金550元。”凤冈县进化镇党委副书记王尚昆说。今年流转土地的水稻亩产由以前的4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以上,这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流转土地后的村民有的外出务工挣钱,有的则当起“产业工人”。

56岁的村民袁子华有3亩地,以前种的是“望天田”,收成常常不好。如今,他每年除了可收到1000多元的租金,平时就在基地上务工。“我主要从事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今年工资收入有1.5万多元。”

67岁的村民李再明则依托焊接、机械修理等技能,为大米加工企业维修农机,今年已收入2万多元。

在何坝街道水河村,120亩农田里的水稻收割结束,已播下油菜。“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机械化轮作‘稻+油’,让我们收入不错。”水河村村民唐龙辉说。

唐龙辉成立了凤冈县禾悦现代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凤冈县神农米业合作,订单种植生态优质稻,生产的“凤欣”牌优质大米畅销广州、重庆等地。近两年,唐龙辉年收入约30万元。

自2019年来,凤冈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3个,建成高标准农田16.85万亩,亩均粮食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亩均收入增加600元左右。

--> 2022-11-0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7475.html 1 “巴掌田”变“整片田”的惠民账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