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沿河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田霞飞 何进强)连日来,笔者走访沿河自治县看到,高山、田野、村庄等被条条公路串联起来,路景相融,一幅业兴民乐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沿河大力修建公路,将区域内的景区景点串珠成链,连线成环,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累计建成县乡道63.5公里、通村公路916.5公里、通组公路850公里、路面提升改善工程377公里。现在的沿河,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依托便利的交通路网,谯家镇围绕黔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体系,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
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旅游景点附近,陈绍英经营的便利店生意相当红火。“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我们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进货也十分方便,游客需要什么,店里都有。”陈绍英说,便利店已成为他们家主要的收入来源。
公路不仅助力群众增收,而且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在谯家镇长征村物流配送点,村民涂旭英正在取包裹。“以前,包裹只送到镇上,我来回要一个小时左右。现在,包裹直接送到村里。从我家到配送点仅需3分钟,太方便了。”涂旭英高兴地说。
据了解,沿河按照“对站合一、资源共享”模式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共建成3个县级配送中心、23个乡镇配送站、449个村级配送点,实现了“线上体验、线下订单、终端配送”的农村三级物流全覆盖。
在谯家镇客运站,当地居民田磊正坐上由镇里开往县城的中巴车。“不管是在镇客运站还是在县客运站,坐中巴都非常方便,每半个小时发一趟车。”田磊说,他从镇里出发,一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县城,相当快捷。
据悉,为方便人员城乡流动,沿河整合现有车辆、运营线路和汽车站,开通了农村客运班线36条、投放运营车辆156辆。与此同时,该县不断优化站场布局,建成一级客运站和四级客运站各1个,以及乡镇农村客运站22个、招呼站429个,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行政村为终端”的农村客运运营体系。
“路修好了,养路护路就成为我们的主要工作。”据沿河自治县公路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路网越织越密,该县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模式,落实专业养护人员,实现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
在谯家镇万亩茶产业基地附近,数名公路养护员正忙着清理路肩的杂草杂物。“这段路面我们每天都要巡查一次,确保干净整洁。一旦发现道路有破损坑洼的情况,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前来修补。”公路养护员谯正信说。
据谯正信介绍,对于生产生活“动脉”的养护,村民们都积极参与。“你看,路面平整干净,这可不仅是我们养护人员的功劳,也离不开沿路群众的辛勤付出。”谯正信指着路面说,正是由于大家同心协力,他们的交通环境才能“畅、安、舒、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