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曦
秋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鳞次栉比的楼房上,为楼房镀了一层金色。
正值晚饭时间,家住紫云自治县云岭街道城东社区的罗四妹欠了欠身,停下手中“飞梭走线”的工作,满足地看着桌上亲手设计和裁制的布依族服饰。一年前,她从来没想过在家里便能拥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现在每天在家就可以挣钱,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她说。
之前,罗四妹与丈夫在省外务工,2021年初却失业了。“当时连续几个月没有收入,我和爱人很焦急。”罗四妹回忆,云岭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得知她家困难后,立即到家里核实情况,并优先为她提供一个“楼栋长”的公益性岗位。“公益性岗位工资虽然不多,但却解决了一家人的部分生活开销。”
2021年6月,云岭街道办事处根据罗四妹的缝纫技术特长,依托街道内的少数民族服饰加工企业,把订单介绍到她的手中,这让罗四妹在家中便收获一份不错的工作。随后,罗四妹辞去“楼栋长”的公益性岗位,把岗位让给下一个有需要的人。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以粤黔协作为契机,将脱贫户、易地搬迁户、边缘户作为优先保障对象,针对通过市场难以实现就业的劳动力,开发了2000个乡村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过渡。
云岭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人兰朝廷介绍,云岭街道作为紫云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常住人口共有2113户7781人。为帮助搬迁人员中暂时无法实现就业的人员,紫云自治县就业局在该安置点设置了862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岗位所需资金由“东西部协作资金+就业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构成。
“乡村公益性岗位主要从事的工作有楼栋管理员、卫生监督员、政策宣传员等,初衷是为短暂失去工作的劳动力提供一份保障,再进行政策宣传引导和推荐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紫云自治县就业局邓志凯说,下一步,紫云自治县就业局将继续以保障民生为目标,统筹资金合理有序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帮助通过市场难以实现就业的脱贫户、易地搬迁户、边缘户就业。同时,紫云自治县就业局还将继续通过就业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推荐岗位等多种方式,助力待业群众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