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霜降之后的傍晚,和家人吃完晚饭后,杨通林开着车穿行在乌蒙大草原中,他的目的地是六盘水市盘州市北部乌蒙镇和坪地彝族乡交界处的盘州四格风电场。他是这里的场长。
在乌蒙大草原上,随着“大风车”叶片转动,叶轮带动发电机发电,每度电经过主变压器升压至110千伏后,接入盘州市柏果变电站,将电能送入电网。
“你看,这条穿过乌蒙大草原到我们风电场升压站的集电架空线路,还是我们建造风电场时一起修的。”2020年,杨通林来到四格风电场工作。他说,以前这里只有放牧的村民,路修通后,旅游业也开始发展了。“到了旺季的时候,我们进来上班都要花费点时间。”
从水城发电厂、野马寨电厂、红阳风电场再到现在的四格风电场,2004年毕业后,杨通林一直在发电厂工作,还从老家天柱县搬到了六盘水市水城区。
“我在野马寨发电厂工作了14年,是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当时,那里还是火力发电厂,环境比较密闭,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杨通林说。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杨通林在不惑之年换了岗,实现了从“火”向“风”的转变。
“换了新工作,除了要适应新环境和同事以外,更要适应大数据与科技发展给工作带来的变化。”他说,现在是智慧化、大数据、远程化、标准化操作,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电气设备的远程监控、远程诊断、故障预警等环节在监控室就能完成。
说起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杨通林脱口而出,“最大的不同就是发电方式,越来越节能环保了”。
“我一直都在发电厂工作,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个。得益于这些年政策和技术的支持,风力发电效率不断提升。像我们这个风电场,如果按照火电煤耗(标准煤)310克/千瓦时计算,预计每年可以节约标煤163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7吨。”
说着说着,看到眼前结伴走过的同事,他指着这群年轻人说:“还有,以前哪有这么多大学生一起工作!”
“我们这个工作,是一份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要随时为自己‘充电’。”感慨着自己这些年的成长与发展,杨通林心里很清楚,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用电,绿色发展更是大势所趋,自己的岗位责任重大,“未来新能源发展会更加迅速、成熟,我们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为我们下一个‘黄金十年’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