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飞鸿
金秋时节,走进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村里的古树伸展着枝叶,古树下,丛林掩映着错落的民居,屋檐下一块块地里,种着菜或种着花;进村的路两旁,石砌的镂空式围栏厚实古朴,一盆盆绿植交错接替……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人民群众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的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刘玉高说。
2021年5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仅半年的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刘玉高,被选派为花江村第一书记。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做红色文化研究的刘玉高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这个北盘江畔的布依族小村庄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做好整体的长远规划,深入调研现有资源后,确定“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明确以“小花江组的三产带动一产、以小花江组率先振兴带动花江村其他组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花江村振兴乃至整个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然而,摆在面前的短板是小花江组的整体人居环境脏乱差。
“刚来时遇到下雨,整天脚就像泡在粪水里,走到哪里都是臭味。”刘玉高说,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小花江组的居民住房条件并不差,而且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但由于长时期传统的牛羊散养,小花江组的人居环境很不好,寨子中间的道路在晴天时是扬沙满天飞,雨天则臭水到处流。
为方便进一步调研,刘玉高住到花江村农户家,每夜在村民家中调研交流。根据100多页的可研报告拟定的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材料,花江村顺利通过州级评审,获批黔西南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示范试点创建以来,刘玉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村子的发展上,争取各类资金项目1200余万元,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实现村民增收超70万元;募捐到教育激励助学基金、图书、文具等在内的各类物资20余万元。此外,还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265万元,将闲置的火箭军希望小学打造成小花江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并以其为主体申报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先后与10余家单位签订共建实践基地协议。
在2022年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全国高端学术论坛上,“小花江乡村振兴实践”被选为优秀案例进行展示;同年,花江村入选第四批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并通过了AAA级旅游景区竞评。
花江村还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试点种植精品水果等,从源头上解决村民对传统养殖业的依赖。借助示范试点创建契机,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户“三园”改造、户厕改造、一级农房改造、水渠改造亮化、雨污分流等工程项目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一年多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杂乱脏的农居环境。
“村里搞环境整体提质工程是好事,古榕下那一大片地是我家的,我让出来全力支持建设。”如今,村民也从“旁观者”变“参与者”,齐心协力共建美丽乡村。
今年8月11日,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写生实践基地正式揭牌,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贵州美术家学会、贵州油画学会等4家省内高校和艺术机构与平街乡花江村确立写生实践合作关系,文学和艺术爱好者纷纷到小花江打卡,进一步提升了花江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乡村振兴要久久为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去干,我要继续用自己的专长,高标准高质量把论文写在这片土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展望未来,刘玉高眼里透出一份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