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深秋,黔西南州山川河谷迎来欢腾季节,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万峰湖畔、三岔河边、红水河两岸以及遍布全州各地的茂密森林里畅游,共享绿水青山。
“在鲤鱼村,绿水青山已经变成金山银山。”10月16日上午,与乡亲们一起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后,兴仁市鲤鱼村苗族妇女杨再蓉,沿着横贯小村的鲤鱼河边走边拍视频。河岸盛开着鲜花,柳树下静坐着垂钓的老人,四面青山隐隐,阳光铺满了苗寨。杨再蓉带着网友们游览自己的家乡,热爱与欢乐溢于言表。
作为首批我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鲤鱼村依托生态、文化、资源等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乡村治理,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兴旺、强村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21年突破1.6万元。
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党的十九大以来,地处珠江上游的黔西南州,坚决扛起筑牢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绿色转型。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质效明显提升,崇尚低碳生活、共创生态家园成为共识。
绿色,已成为黔西南推动经济量级跨越、能级提升的巨大源动力。
2020年,兴义市大力推进“河(湖)长制”,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同时,黔西南州创新的“河长制”成功经验也在全省推广。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黔西南州不断创新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河长云为平台的大数据管理模式,创建了“河长云作战指挥平台”“一张图”实现对全州河库有效管理;创新联动机制,联合六盘水市和云南省曲靖市开展跨省河流治理及巡河联合执法活动,实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标准;率先在全省建立林长制工作,有效解决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
册亨县巧马镇生态护林员韦正贵的工作范围,是一片500余亩的山林。他与24791名林长和生态护林员、5569名五级河长、17名州级库长、2816名河湖义务监督员和河湖保洁员,同是黔西南州绿水青山的“守护神”。
推行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实施“护水”“护土”工程,黔西南州实现护林面积92.2万余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1.38%;万峰林、双乳峰、安龙招提等9个监测点位负氧离子年均浓度均达Ⅰ级最优等级;全州重点河流16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均达Ⅲ类以上标准,优良率达100%,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过去,普安县联盟村因环境恶劣导致庄稼不生、产业不振。近10年来,联盟村一边开展生态治理,一边发展茶叶种植,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群众收入不断增加、乡村旅游越加火热。
生态与经济效益频显,高颜值与高质量协同并进。2021年,黔西南州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38万亩,种植茶叶面积44.6万亩。共创建省、州级生态乡镇44个、生态村125个,兴义市万峰林街道获生态环境部表彰命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万峰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