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安顺:以绿为底释放生态红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湿地杨柳迎风舞,水滩鸥鹭追鱼欢。秋日暖阳照耀,行走在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邢江河河岸逶迤曲折,不时有飞鸟掠过,宛如一幅油画。

从2013年起,5年时间,倾力打造,2018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授牌国家级湿地公园,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想,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显现。

如今的邢江河,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水质逐年变好,生态多样性显著显现。目前,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在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发现了300余只珍稀鸟类钳嘴鹳、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每年冬天,还有红嘴鸥来越冬,总能吸引大量摄影师和游客关注。

目前,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正朝着集科研、民俗访问、休闲写生、旅游观光、湿地考察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新路迈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日渐凸显。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安顺市多年来持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的生动缩影。

安顺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保护好安顺的绿水青山,对维护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生态安全,意义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良法善治美景生。10年来,结合实际,利用地方立法权契机,制定《安顺市虹山湖公园管理条例》《安顺市城镇绿化条例》两部保护生态环境的地方性法规;印发《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实施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20余个制度性文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8项制度;大力推进生态损害赔偿工作,制定《安顺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和《安顺市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启动实施细则》等6个配套制度;创新采用异地替代修复方式办理安顺市首例水污染事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入选2021年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典型案例、国家第二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典型案例;科学制定《安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以绿赋能产业兴。推动传统产业清洁化、绿色化改造,建成绿色工厂8个、绿色园区2个,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1个;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120万亩,产值达39亿元,建成3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加快推进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规划引领打造绿色家园。10年来,安顺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开发”的理念,完成《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展“三区三线”划定,编制《安顺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30余个,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有“规矩”、有“边界”;大力探索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由十年前的11%提高至目前的39%,中心城区的166座荒山变身山体公园,形成“城市双修”安顺经验,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奖”;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要求,全部取缔网箱养鱼,336户渔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由10年前的72.3%提升至目前的97.3%,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由10年前的38%提升至目前的98%。

标本兼治换来生态安顺。环境空气质量长期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每年均保持在100%,10年来向长江、珠江输送优质水源100多亿立方米;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5万亩、营造林5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861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石漠化146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由10年前的2969平方公里减至目前的1509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4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9.03%,甘堡林场、知青林海苍翠欲滴,九龙山、瑞禄盈森林康养基地宁静闲适、修身养性……安顺正以绿为底,不断推进瀑乡高质量发展。

--> 2022-10-2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7004.html 1 安顺:以绿为底释放生态红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