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骏娇
从贵阳息烽县驱车出发,行至西山镇最偏远的山村便是联合村。时值初秋,联合村的田间地头瓜果飘香、稻田金黄,农人们正在田间劳作。
“几年前,我们这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弱,路难行、电不足、没有网,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外村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作为土生土长的联合村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世英对村子曾经的境况记忆深刻。
“再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谋出路。”2016年,村里的干部找到刘世英,希望她回来参与家乡的建设,在息烽县城经商的刘世英同意了,自此,一干就是6年。
联合村该如何发展?刘世英决定从改变基础设施着手,上任初,她就给村里制定了一个“小康发展”计划。
——修小康路。要想富先修路,刘世英马不停蹄召集群众开会,组织党员商讨,外出找项目资金,协调占用土地。在西山镇联合村与九庄镇鸡场村之间建起了长1.2公里,宽5.5米的联鸡公路,打通了联合村到九庄镇、青山乡、鹿窝镇、石硐镇“三镇一乡”的便捷通道。期间,刘世英还带着村民修建了6条长8.6公里的组组通公路、机耕道8.7公里、排洪沟渠4000米、3米宽进户路4150米。
——接小康水。刘世英与驻村干部积极奔走,筹集帮扶资金,建设5个50立方米的农用蓄水池,引进青山乡小桥河水库饮用水,修建高、低位水池,采取二级提灌方式,让全村325户1079人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通小康电。为结束因电力不足群众错峰煮饭的历史,她找到相关单位,协调完成全村组的电力改造,让大家实现用电自由。
——建小康网。协调通讯线路、基站建设、升级改造,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全村群众也用上了无线网。
基础设施建好了,刘世英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将目光放在了产业发展上,这时,她同样给联合村制定了“农旅一体化”的发展规划。
党员带头示范干,外出考察产业,引进企业,打造精品水果,发展肉兔养殖,开展养猪、养牛、果园管理技术培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今年村干部带着我们扩大肉兔养殖规模,跟着村里合作社一起发展,我们有信心。”村民杨天伦说。
目前,联合村养兔基地已完成建设。
乡村要振兴,乡风也要文明。刘世英与村“两委”干部带着村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垃圾、治污水、治厕所、治村容村貌、治陈规陋习等,完善村规民约,并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等。让文明乡风走近群众生活,提振乡村“精气神”。
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刘世英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今年,她又被大家推选成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身上担子重了,刘世英也更忙了。问及下一步的计划,她说:“我们要继续盘活闲置资源,走好农业现代化的路子,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采访中,刘世英的手机响了,她立马接通了电话。原来是联合村计划引进茶叶种植项目事宜,村里又有新的事要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