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阳花果园居民王兴武一家

“出棚进楼”圆安居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谢佳杰

清晨,贵阳市花果园片区在朦胧中苏醒,多彩晨曦与美丽城市交相辉映,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夜幕降临,街灯亮起,处处弥漫着现代化都市气息。

兰花广场、中央商务区、湿地公园、双子塔……不同横切面的花果园,极具现代感与设计感,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

王兴武家,就处于这繁华之中。居住在花果园C区的他,透过窗户鸟瞰兰花广场,中环广场上的大片写字楼尽收眼底。

人来人往,过去与现在在此激荡。

在他珍藏的家庭画册里,方寸之间的老照片,见证着一家人走出棚户区住进楼房的变化。

捧起一摞厚厚的相册,84岁的王兴武说,“看,这张照片是在我家老房子院里照的。”这个老房子所处之处,就是现在的双子塔大厦。

照片里破旧的墙面、脏乱的小院,与现在宽敞明亮的客厅、光滑平整的地板形成强烈对比。

王兴武原本住在修文县,1965年结婚后来到这里生活,随后有了两儿两女。

谈及当时的居住环境,王兴武感触颇深:“虽说是在省会城市贵阳,但却是一条烂街。”街道一眼即可望到头:碎砖墙,毛毡顶,老破小。

“有条件的都陆续搬走了。”王兴武和妻子在这里把4个孩子拉扯大。

王兴武的儿子王忠回忆:“到我儿子这一代,都还住在这里,踏着泥泞的道路上学,干净的裤腿很快变成泥腿,放学后游玩的场所局限在这一片棚户区。房子依然陈旧,路面依旧坑洼不平。”

夜深人静,王忠有时想想觉得憋屈,却不敢多琢磨。天一亮,迎头撞上来,又是一天的生计。

一家人熬了不知多少岁月,终于迎来了转机。

2010年7月,彭家湾改造项目启动,拉开贵州最大棚户区改造序幕。

2013年,王兴武一大家子在花果园C区分到多套房子,“按照人口户头来算,房子很宽敞。”

搬进新房子后的十年,王兴武一家迅速融入繁华都市,这个家庭的命运同都市圈的发展紧密交织在一起。

儿子王忠在离家很近的太慈桥找了份教练的工作,“出门有很多公交车,大概10多分钟就到我上班的地方,很方便。”

孙子王春鹏大学毕业后,在这里做起了房产经理人,日子越来越红火。

十年变迁,步行可及的现代化都市圈内,种种生活服务空白被一一填补:

加快建设城市主干道,与快速道路连接成网,进一步拉开花果园发展框架;

双子塔成为新的商业地标,充满现代化气息的CBD正吸引更多年轻人在这里置业;

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带动区域进一步发展……

一栋栋高楼里,蕴藏着一座城市追寻幸福的“进阶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王兴武一家的生活,必将随着城市的繁华变得更加美好。

家庭档案

户主:王兴武

身份:花果园居民

年龄:84岁

家庭成员人数:9人

家庭住址: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C区

家庭寄语:希望小区物业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繁华

我们的获得感

十多年前,花果园这一带叫彭家湾,当时这一片又脏又乱,蚊子和老鼠多,娃娃手臂、脸颊经常被叮起很多个大包,看着都心疼。我们住的是两层楼老旧房子,早上6点,就听到邻居家闹铃伴着振动的声响,7点不知哪一户的收音机开始播报天气预报,8点又传来房屋装修声……不过现在好了,房子宽敞,小区环境好,出门购物、孩子上学都很方便,有多趟公交车可以乘坐,地铁也快开通了,这里越来越繁华,居住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 2022-10-21 贵阳花果园居民王兴武一家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5520.html 1 “出棚进楼”圆安居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