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省上下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关心群众安危冷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
十年的非凡成就,书写在民生福祉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改善的巨变中,体现在老百姓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里。从2011年将“十大民生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奋进中的贵州挂图作战、对标落实,撕掉绝对贫困标签,多彩贵州“千年梦圆”。贵州把民生高高举过头顶,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办成了一批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实事。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就业门路越来越宽、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安全保障越来越有力。回首来路,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在黔山贵水间熠熠生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在巩固的基础之上,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发展乡村产业“壮体”、推进乡村建设“塑形”、加强乡村治理“铸魂”,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要抓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牛鼻子”。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定之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和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劳动法律法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稳步推进城乡居民三年增收行动,积极拓展增收渠道,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以增加收入为引领,带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要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投入更多精力、财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掷地有声的话语,温暖了百姓的心,振奋着新时代的精气神。我们要把老百姓当亲人、把老百姓的事当家事,真正一切为人民打算,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安逸、日子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