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大炜
10月中旬,左卿刚从广西出差回来,在办公室坐不了两天,又有新的出差任务。“我们的工作,永远都是在路上。”左卿的日程排得满当当,等这次从云南回来,他又得立马赶往纳雍。
今年是左卿筑路造桥的第15年。身为贵州路桥集团黔航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5年里,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项目技术负责人,更亲眼见证了新时代十年贵州交通路网翻天覆地的变化。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贵州公路交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对左卿而言,变化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他一次次转战东西南北,脚印遍布省内省外,为贵州交通事业发展全力以赴的初心。
左卿的家乡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还在读书时他就喜欢看着家门口正在修建的那条路,穿山而来的公路让他明白了修路的重要意义,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土木工程。
“从无到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这十年,左卿参与了杭瑞高速、六威高速、镇赫高速等多个项目建设,切身感受到交通变化带来的福利。
“经常大清早出发晚上才赶到工地,有时还要在车上过夜。”左卿笑着回忆多年前出差的囧事,从贵阳出发前往省内在建项目,谁知一趟要花12小时,因为路窄车多,经常一塞车就耗去大半天。
“过去,老省道超过晚上10点就不能通行了,一车人只能在车上将就一晚等着天亮。”左卿说,不仅出行的人不方便,很多山里的好货只能在县城里内销,更谈不上畅销全国各地。
好在,在一大批与左卿一样的建设者的不断努力下,贵州已全面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脉络、通组公路为基础”的四级公路网络,在莽莽大山之间筑起了“高速平原”。
“贵州全境高铁穿行,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50余座、前10名中有5座都在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说起贵州交通建设成就,左卿如数家珍,他感叹的不仅是发展成绩,更有这些年一直不断精进的各项技术。
从人力占大半到机械作业能力不断升级,再结合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一次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工程师们找到了最合适的特色施工方法。“缆索吊装这套系统贵州应用得比较多,技术也比较成熟,可以说在贵州发挥到了极致。”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不断进步,贵州交通建设者也在省外打响了名气,左卿负责的项目从省内延伸到省外,出差的目的地也越来越远,但他从未想过停下歇一会儿。
“等云南和广西的项目竣工了,我还想去试试沿海的项目。我们只有不停地尝试,才能不断磨炼技艺、增长技能,提升工程建设品质。”时光在走,左卿的期望仍然如从前一样,继续征战山水,踏遍山河,把公路修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