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雷山 苗岭深处 小康大道正通畅

西江千户苗寨全景。

■ 黄松林 李杰 陆胜彪 杨承鸿

⬆热闹的苗乡长桌宴。

⬆方祥乡陡寨村种植大户李世章发展天麻种植。

➡ 游客体验“高山流水”茶。

雷山九十九水库。 陈沛亮 摄

⬅ 雷山银球茶。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雷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十载春华秋实,今朝骏业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雷山县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砥砺前行,积极应对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把握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翻阅十年答卷,雷山县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改革发展中砥砺前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改革活力空前释放,文化自信极大提振,民生福祉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彰显雷山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 强基固本筑堡垒 党建引领促振兴

9月下旬,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也蒙村稻田鱼进入收获季节,忙碌的党员志愿者和村民正在利用晴好天气收稻捕鱼,青山、绿水、稻浪、鱼儿、党员志愿者和村民构成了一幅幅靓丽的画卷,美不胜收。

“鱼儿又大又肥,每亩可收获160余斤,收入又翻番咯。”抓了几大桶鱼的村民刘德和喜笑颜开。他说,村里像他这样依托“稻鱼共生”的村民共有175户。

“在稻田里养鱼,稻田能给鱼提供杂草、虫和稻花等食物,而鱼又可为稻田清除杂草、病虫、增加肥力,养出来的鱼,肉质细嫩、口感好,是纯天然的生态鱼。”雷山县达地水族乡党委书记李正才说。该乡在10个村推行“稻+鱼”模式,推动当地村民户均稳定增收在3800元以上。

近年来,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以党建引领,采取“党支部+基地+农户”组织方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措施、统一苗种、统一饲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等做法,在解决技术、销售等难题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稻田养鱼的养殖单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雷山县以“抓党建、促振兴、创和美”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向基层延伸,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通过实施“头雁”引领、“鸿雁”示范、“归雁”回引,“雏雁”培育的“四雁计划”,着力创新村书记培养选拔方式,雷山县打造过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同时,建立村干部报酬补贴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挂钩奖惩机制,制定《雷山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任务清单》,有效推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换届选举,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164人。整体结构呈现“形势总体平稳、平均年龄下降、女性村干人数增多、文化程度稳步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的“一稳一降一多两升”特点。

针对农村孤寡老人多、出行办事难等问题,雷山县以强化党建引领、服务群众、助力基层治理为主线,在各村设立“红色代办服务站”。由农村党员组成的“红色代办”服务队为群众无偿开展货物代购、证件代办、销售农特产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工作,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在社区治理上,创新推行“党建+楼管委+N”模式,优化网格化管理方式,运用楼管委这一根“绣花针”,串起了社区基层治理“千条线”,实现了“大事党当家、小事楼管家”,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目前雷山县已在搬迁安置社区创建15个“楼管委”,累计开展义务维修维护服务2286人次、四点半爱心陪伴1200人次、生产生活安全隐患排查886人次。

探索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指导、县直单位结对帮带、乡镇党委协调包保”的三方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村级集体产业枝繁叶茂。雷山县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10万元至50万元、10万元以下的村分为一类村、二类村、三类村。采取“抓两头、带中间”方式,明确一类村由“县级领导+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联系指导,二类村由“帮扶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乡镇包村领导”帮扶指导,三类村由“县级领导+帮扶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乡镇主要领导”包保指导,没有明确县直单位帮扶的村,由联系村的县级领导和乡镇班子成员共同联系指导。深入开展以“党支部联经济组织、经济组织联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联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联保险金融,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户增收”内容的“四联双增”工作。

此外,从2014年来,雷山县选派一批优秀干部下沉到村(社区)扎根基层一线,不断提高县级以上干部选派比例,2014年选派325人,县级及以上65人占20%;2015年选派305人,县级及以上130人占42.62%;2017年选派325人,县级及以上148人占45.54%;2021年选派297人,县级及以上152人占51.18%,选派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了书记“挂帅”,在脱贫攻坚期间,推动实施“金种子党小组”带富计划,推行实施发展党员基层党组织初审、基层党(工)委预审、县级组织部门审核“三级联审”机制,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 创全域旅游示范区 老百姓吃好“旅游饭”

“在家门口每个月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公司还帮我交了‘五险’,现在我和家人还开起了农家乐,这日子越过越滋润!”雷山县大塘镇掌坳村村民吴江成开心地说,和他一样在《西江盛典》剧场就业的掌坳村村民就有30多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民族文化“旅游饭”。

近年来,雷山县依托大塘短裙苗寨、水上粮仓、掌坳铜鼓舞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了《西江盛典》大塘版实景演艺项目,相继启动实施了水上粮仓精品度假酒店群、西江盛典剧场、旅游驿站等项目建设。

为了让附近的更多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共享民族文化“红利”,西江盛典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村党支部+农户”组织方式与掌坳村、鸡鸠村等周边村进行合作,吸收当地200余名村民在收银、保洁、保安、票务、服装管理、道具管理、场务、群众演员等工作岗位。

近年来,在“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的规划引领下,干荣、营上、开觉、控拜、麻料等周边村寨,以银饰、民宿、餐饮等为媒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大塘镇咱刀村“咱家客栈”、方祥乡格头村“清水源农家”、西江镇白碧村“群山之星”等一批批民宿在各乡镇、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雷山县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立足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全力推进全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新路,雷山是“中国苗族文化中心”“全国十佳文化旅游名县”“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加强对旅游规划建设和资源开发的统筹,优化旅游功能布局。围绕西江、郎德、雷公山、大塘,做精、做特、做优一批精品线路和景区景点,推动串点、连线、扩面。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乌东苗寨等知名度不断提升。全县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4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2个。2012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保持27.18%以上的增长速度,文化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利用15项国家级非遗名录、13项省级非遗名录、19项州级非遗名录和184项县级非遗名录,打造文化精品,擦亮雷山“名片”,为高质量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动力和支撑。连续举办的苗年非遗展示巡游已经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打卡”的名片;《美丽西江》《西江盛典》等文艺精品的推出,让游客叹为观止;注入苗族文化元素的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马拉松赛、“苗岭之晨”环雷公山自行车赛等赛事深获游客和运动员点赞,“环雷公山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列入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源优势,推动雷山文旅产品走向新高。

以民宿产业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民宿项目的综合带动功能,通过民宿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引领全县旅游产业化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民宿+”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农户自主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客+农户”等不同组织方式,推动形成景区依托型、古村落型、乡村旅游型、城市周边型等民宿业态。依托盘活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新模式有效增加村民增收,雷山民宿入住率逐步提高。形成一批以“苗族风情”“非遗体验”“雷公山风景”“森林康养”“梯田观光”“田园风光”“生态”“乡愁”等为主题的特色民宿。

通过“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直接或间接带动3.3万余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为全县决战扶贫、决胜脱贫提供了坚强的力量支撑。雷山列入全国首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之一。西江千户苗寨列入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连续两年在全省旅发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西江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

■ 巧用生态品牌 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我家茶叶不愁卖!合作社跟贵州最美高速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销量比以往更多。”雷山县大塘镇也耶村茶叶种植户余国胜说,村寨干净整洁、产业兴旺,生活很幸福。

“现在每亩茶叶除管护费、雇工费,每年能挣1500多元,带领群众走发展茶产业这条路算是走对了。”谈起茶叶发展,也耶村党支部书记杨云雾满是自豪。为做大做强茶产业,也耶村党支部通过入股、流转、合作等方式,将生态茶园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如今,也耶村合作社社员从最初几户增加到80多户,茶园面积从150亩增加到2050亩,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雷山县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擦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三块“金字招牌”。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雷山县有序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对全县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坚决杜绝“两高”项目落地雷山,全县森林生态功能等级逐年提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2021年,全县各类绿色企业达2300余家,带动1万余人实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同时,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雷山县生态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茶叶、天麻、小黄牛、预制菜等9个子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两山”价值转化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具体要求,搭起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四梁八柱”。

抢抓国家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机遇,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就业,深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不断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步伐,逐步走出一条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民族地区、深山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子。雷山成为国家首批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和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21年,群众通过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增加收入1324.25万元,2002名森林管护员通过森林管护得到户均1万元的公益补助。

靠山吃山,雷山县发展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通过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就业,雷山县在做好自然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下一步,雷山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基地建设为基础,持续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助力乡村振兴。

--> 2022-10-19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5366.html 1 雷山 苗岭深处 小康大道正通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