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黎平 “侗乡之窗”唱响幸福欢歌

黎平县城一隅。

梁明方 摄

■ 王军 梅家斌 杨文凯

⬆ 在黎平县龙形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一家小康车间,工人在对皮具进行修边。 王军 摄

⬆黎平青江农业公司工人在清洗天麻。

王军 摄

➡ 高屯街道八舟油茶园农户采收油茶果。

那志奎 摄

⬅ 中潮镇二望坡天麻基地天麻丰收。

黄维 摄

侗族大歌传唱表演。 (黎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金秋时节,侗乡大地丰收捷报频传。秋收后,又迎来了秋冬种,在黎平县九潮镇万亩林下天麻种植基地里,工人正抢种天麻,一派火热的劳作景象;在贵州霞宇油脂有限公司的晾干大棚内,工人正在擦拭、调和机器,做足准备加工新季采收的油茶果,干劲十足;在该县龙形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的工厂内,搬迁群众忙着赶制订单,一年四季订单不断,这让大伙有钱挣,日子有奔头。

阔步奔小康,就业增收是关键。近年来,黎平县紧紧围绕“两茶一药”主导产业,通过示范带动、龙头牵引、产销对接等方式,大力发展林下天麻种植产业,助力群众就业增收。同时,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创业;采用“党建+”模式,积极组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增加收入,让日子节节拔高。

■ 夯实富民产业 林下经济藏金蓄银

时下,正是种植天麻的季节,在位于黎平县德凤街道汪家庄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基地的山坡上、林地间,处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大家蹲着身子、戴着手套,排菌材、装天麻袋,脸上满是欢喜。

“我是邻村的,来这里务工很近,坐车只要二十来分钟。天气好的话一天可挣160至180块钱,算下来一个月也有四五千块钱。”农户阮运先说。

该县作为“中国杉木之乡”,是我省十大林业重点县之一,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72.75%,适宜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种植天麻是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为了保证天麻品质,基地会对群众开展实地种植培训,让村民学得一门技术的同时,获得增收。

“我们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现有一套成熟的天麻种植体系,所有工人都是经过岗前培训和现场教学,所以我们种植出来的天麻产量高、质量好。”种植技术人员江勇说。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挥林业资源优势,该县制定了林下天麻“三年倍增计划”,逐步推进村有百亩乡有千亩县有万亩的“百千万”工程,采用标准化种植,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天麻产业种植规模。汪家庄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基地是该县充分利用国有石井山林场资源打造的一个全新基地。

“基地争取在今年10月中旬完成5万袋天麻种植,全年的目标是种植50万袋天麻,产值三千万元,三年将实现1亿元产值。”基地负责人杨青介绍。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汪家庄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基地在规划选址、天麻种植、基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提升与创新,进一步保障了天麻的品质与产量。

“我们的天麻基地采用了全国首创的一种天麻袋装种植模式,它最大程度降低了自然因素、病虫害对天麻的影响,保证天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杨青说,同时,该县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天麻加工生产线,加大天麻精深加工,研发干天麻、天麻片、天麻粉、天麻酒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了产业链,农户收益也随之增加。

今年以来,该县抢抓“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政策机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主动对接省内外中药贸易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粤港澳”直供销售平台,并通过网络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全力助推天麻系列产品“黔货出山”。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天麻110万窖,种植规模2.75万亩,2022年预计产值1.32亿元。今年以来,全县共销售天麻67.87吨,销售额达1307.2万元。

■ 龙头企业带动 乡村振兴势头强劲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贵州霞宇油脂有限公司是黎平县一家粮油企业,也是省级龙头示范企业,在黎平县,一部分农民正是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相继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石师傅就是其中一员,“霜降过后,油茶迎来采摘,今年公司新购置了一台机器,这几天我们忙着把机器调试好、清理好,为下一步生产做好准备。”走进贵州霞宇油脂有限公司,员工石师傅正在擦拭机器,做好今年的山茶油压榨工作。

据悉,截至目前,黎平全县油茶种植面积40.4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30余万亩,油茶精深加工企业5家,2021年产茶籽2.03万吨,年综合产值6.5亿元,油茶产业参与种植农户5.4万户18.6万人。为了增加群众的收入和油茶果的市场需求,今年,该公司引进新设备,增加存储桶,扩大产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我们公司投入600多万元增加和提升压榨生产线设备和灌装存储设备,今年我们可以从农户手里收购更多的油茶果及茶油储存。”公司负责人李小娟介绍,这条全无尘的山茶油全自动化生产线,每天全负荷生产,可以产出10吨山茶油,整条生产线用工量在二十余人左右。

今年该公司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利好机遇,打开了粤港澳市场大门,山茶油销售迈入新台阶。

“今年我们公司一共生产山茶油500多吨,销售收入2200多万元,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今年提升了压榨、储存等设备。”李小娟说:“目前我们带动发展油茶种植的村落有30多个,5000余名农户。”

黎平侗乡米业有限公司是该县一家集水稻基地种植、订单收购、加工配送、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公司在产品保护、研发、包装、销售等环节上做足功夫,目前拥有1条日产120吨精制大米生产线,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5万余亩,拥有专利30件,商标1件。

2021年,侗乡米业公司被省工信厅评为贵州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接下来,公司将继续结合该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粮油作物,以科技为引领,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为当地种粮群众收入提供保障,为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贡献企业力量。

“省工信厅‘专精特新’专班对我们企业给予60万元资金补助,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和登云用云,节约了产品加工成本,提升了档次,有了专班对我们企业的大力支持,我们更有信心把产品进一步研发好,提高我们的市场份额,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享受政策红利。”该公司负责人石承义说。

据统计,该县有省级龙头企业20家,州级龙头企业66家。企业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重领域,积极助推该县乡村振兴工作。

■ 安居乐业 开启幸福新生活

走进黎平县龙形街道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栋栋漂亮的楼房鳞次栉比,休闲广场上,孩童在嬉戏打闹,设施完备的学校里书声琅琅,就业帮助车间内,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作业,一派火热的忙碌景象。因易地扶贫搬迁,黎平3.97万名群众搬出大山,开启了新生活。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实现这一既定目标,近年来,龙形街道杭黔扶贫协作产业园龙形社区工厂,通过杭州、佛山等东西部协作资金、技术源源不断的注入,使得许多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它们的入驻,不仅带动搬迁点社区产业发展,还有效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

曹涣姿一家搬迁前居住在该县罗里乡五湖村,今年是她们家搬进龙形街道城北安置点的第三个年头,家里共五口人,丈夫在外务工,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企业上班,她自己就在家带二女儿和三儿子上学,同时也在居住的小区找到了一份工作,这让她安心了不少。

搬进县城后,生活发生了大变样,一百平方米的搬迁房装修美观、家电齐全,曹涣姿下班后,在客厅里监督孩子写作业,陪伴其儿女成长。“搬迁进县城后,学校就在家门口,走路三四分钟就到了,小孩去上学后,我还可以到就业帮扶车间去做一点事,一个月有两千多块可以补贴家用,此外,就医、购物等方便了很多,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曹涣姿说。

此外,该县积极组织技能培训,通过种植技术培训,厨师培训、刺绣技艺培训等,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从而促进增收致富。近年来,龙形街道采取“党建+”模式,把产业、就业、培训、帮扶、服务“五个全覆盖”作为重点工作。先后引进就业帮扶车间370余个,完成转移就业培训428期,培训近3万人,实现新增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就业1.2万余人,解决就近就业工作岗位1800余个,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500余人。

与此同时,“先进”带“后进”,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2018年,来自该县九潮镇九潮村的钟香花搬迁到龙形街道龙形社区居住。通过该街道组织的技能培训,钟香花多次参与并认真钻研,2019年,其成立家庭式工作坊,并对外发放绣片和回收绣片,有效带动40余名群众就业。如今,钟香花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带动近60名妇女绣出了一条“锦绣路”。

据了解,龙形街道辖五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有6000多户将近30000名搬迁群众,近年来,该街道全方位拓展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做实就业服务,推动搬迁群众就业14335人次,实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我们街道在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安排下,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不仅要让搬迁群众挪出穷窝,住上好房子,还要拓宽大家的就业增收渠道,让他们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龙形街道副主任段国平表示,通过劳务输出,让部分群众到省外务工就业。另一方面,利用闲置国有资产门面和场地建设帮扶车间,让闲置的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逐步实现致富,阔步新时代,走向新征程。

--> 2022-10-19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5363.html 1 黎平 “侗乡之窗”唱响幸福欢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