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建成后-三穗县易地扶贫搬迁彩虹社区。
■ 李丽
⬆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园区服装厂就业。
凯里市上马石安置点,交通便利设施齐全。
(本文图片由黔东南州生态移民局提供)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难度最大、投入最多的专项扶贫工程。
“十三五”时期,黔东南州坚持以县城集中安置为主,累计投入资金235亿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59个,安置点项目89个,住房7.59万套,使30.8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16万人)山区群众搬出大山、搬进城市,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为帮助搬迁群众加快融入城市生产生活,黔东南州将安置小区公共服务更完善,让搬迁群众生活更美好;把培训就业更聚焦,搬迁群众小康生活更殷实;让文化服务更贴心,搬迁群众精神生活更丰富。
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在5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新建(改扩建)79所教育项目,配套新建医疗卫生项目65个,79家医疗机构进驻开展服务,成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72个,开设便民利民超市或便利店85个,养老服务中心、儿童娱乐中心、文明实践中心等实现全覆盖,开通公交线路50余条。
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的培育发展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之中,统筹粤黔东西部协作、各级财政和金融信贷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帮扶产业,着力补齐安置区产业发展短板,切实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截至今年9月底,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家庭6.85万户16.55万人,已就业6.85万户15.54万人,劳动力就业率达93.88%,户均就业达2.3人,全面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全面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文化综合服务设施,已建成12个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项目和5个多功能运动场项目,建成乡愁馆42个,安置区公共服务功能大幅提升。通过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平台,在丰富搬迁群众业余生活、提高文明素质中弘扬时代主旋律。
建立和完善社区治理体系,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住得安心、住得放心。2020年以来,黔东南州根据搬迁人数,在安置区科学成立街道办事处11个,设立社区居委会64个、居(村)民小组742个,各安置点社区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全面建成投运,群团组织、社区治理力量实现全覆盖。
搬出“新生活”,搬来“新希望”。如今,各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搬迁群众出门就能上学、就医、坐车、购物、办事、娱乐,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突出困难得到全面解决,广大搬迁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劲更足、憧憬更美。
“赶上了好政策,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楼房,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2018年底,作为丹寨县金泉街道金钟安置小区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的龙秀波,如愿分得一套100平方米的易地搬迁安置新房,如今,他与妻子在小区内经营一家美食店,每天毛利有400至500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生于贫困的家庭其实并不可怕,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迎接新的生活,走出一片坦途。”今年,来自凯里市上马石社区杨丽君同学以602分的好成绩考入了上海师范大学哲法与法政学院法学专业,在上马石居委会的帮助下,她成功申请了贵州省金秋助学金,为家庭减轻了负担。2021年以来,像杨丽君一样考取大学的易地搬迁子女共3383人,其中本科1610人,“211”“985”等重点高校137人。
美好新生活的大门早已打开,搬迁群众收入实现大提升,生活得到大改善。2021年,黔东南州搬迁群众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达12715元,平均增长10%以上,高于该州脱贫人口平均水平。目前,黔东南州30.81万人搬迁群众中,购置小型轿车的家庭有12587户,搬迁群众拥有机动车的家庭占17.81%,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搬迁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
“哒哒哒,哒哒哒……”
近日,雷山县易地扶贫搬迁羊排安置点阿榜服装加工车间内传来一阵阵缝纫机声,平车、锁边、卷边、裁缝……,服装加工生产正在火热进行,一派繁忙景象。
“我家住在20栋,早上送小孩去学校后,就来这里上班,下午去接小孩来,可以一边上班一边辅导小孩在旁边做作业,晚上我们再一起回家,走路两三分钟就能到家。”谈及如今的生活,永乐镇搬迁群众汪昌春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楼上安居,楼下就业。在该车间里,几乎每一台缝纫机的前面都有一个“汪昌春”。
“大家按计件算收入,多劳多得的,每个月员工平均工资在3000左右,做得快的最高差不多有7000元,初学者或者家里事情比较多的也有1000元到2000元的收入。”车间负责人侯昌菊介绍。
在家能团圆,下楼能赚钱,这是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真实写照,搬出大山不是终点而是搬迁群众幸福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