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东南州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稳得住 有就业 能致富

天柱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山安置点举办文艺晚会。

龙乾 摄

■ 王光莉 杨正海

⬆ 天柱县2022年高校毕业生暨东西部劳务协作联山街道专场招聘会。

杨鸿斌 摄

退役老兵到联山安置点益童乐园讲述红色故事。 蒋正国 摄

“2016年,赶上党的好政策,我们家从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搬到了市里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新房子。”从山里搬迁到城市,杨美完成了从农民到新市民的转变。

“社区里不仅有幼儿园、卫生服务站,还通了公交,中小学也就在旁边。”杨美说,“搬来的第二年,政府还在社区组织开展了缝纫技术培训,我报名参加,学习了缝纫机操作、打板、裁剪、缝制等技术,并萌生了创办制衣厂的想法。”杨美说。

杨美的想法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不仅帮助她协调场地、减免租金,还帮助她购买设备、招聘工人、洽谈订单等。2018年,制衣厂建好,占地2000多平方米,设有缝纫车间、手工刺绣车间、电脑绣花车间。近期,制衣厂正忙着赶制一批校服订单,今年预计产值达300万元左右。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与关怀下,我的制衣厂规模越来越大,员工也从最初的几人增加到110余人,大部分是和我一样的搬迁妇女,人均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杨美说,“现在,我组织了几位得力的绣娘,正在手工刺绣一幅我们搬迁前后的生活写照,我将它取名为‘搬迁之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而言,只有落实好就业,才能让搬迁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

为保障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凯里市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要求,从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劳务输出就业、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引进扶贫车间促就业和兑现就业创业补贴促就业六个方面发力,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已完成10028户44179人,其中,劳动力家庭9612户23376人,实现就业9612户22582人,就业率达96.60%。

位于黔东南北部的天柱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山安置点,是一个可容纳2万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共有4717户20234人搬迁入住。该安置点是一个集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商业、休闲娱乐、城市综合体为一体的新型移民新区,根据居民生产生活习惯,采用庭院式打造、错落式布局,融入苗侗特色鼓楼、凉亭等本地文化资源,将传统与现代、造景与容景、社区与城镇充分结合,确保搬迁群众“住得下”。

为引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天柱县以党建引领发展,全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并配套建成购物超市、农贸市场、学校、卫生室、图书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对接公交公司开通公交专线,解决群众出行问题。

天柱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党支部进小区、党小组进楼院,建立社会党员干部包联网格、走访群众制度,居民小区楼院为基本框架的“社区—支部—小区—楼栋”四级网格化组织管理体系。

同时,建立信息常态化推送机制,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滴灌式”精准推荐就业岗位和职业培训信息,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至少获得3个以上有针对性的岗位信息,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在1个月内获得培训信息。

此外,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积极对接广东、浙江等劳务大省用工企业,开展组织化劳务输出5千余人。组建职业农民、建筑施工、家政服务、宴席承包四支劳务队,分别到附近果蔬、中药材、建筑工地、企业等基地务工1万余人次。先后引进华鼎集团、浙江联合润农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等34家企业入驻社区,并鼓励搬迁群众在社区内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就业,确保让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黔东南州将深化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围绕“就业培训、公共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党建引领、组织保障”等重点内容,分类施策,精准管理,高质量推进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的30.81万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

--> 2022-10-19 黔东南州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5346.html 1 稳得住 有就业 能致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