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郑星 通讯员 张琪
问诊、取药、配药……一大早,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村医李春燕来到村卫生室,开启一天繁忙的工作。
除日常诊疗外,李春燕还要入户随访,为村民普及健康知识,做好健康管理服务。全村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她都了然于心。
22年,李春燕用坚守搭起生命桥梁;8000多个日夜,村里的每一户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共有577户2845人。2000年,李春燕嫁过来时,村里没有医生,看病要到很远的乡卫生院,村民们大都小病拖、大病扛。
受父亲影响,李春燕立志用习得的医技守护村民健康,并同丈夫孟凡斌商量卖掉2头牛在家里办起卫生室,这也是大塘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卫生室。
“以前,村民患了肠胃炎要到15公里外的乡镇医院去看病。”李春燕说,现在村卫生室条件好了,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
荣获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李春燕22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辛勤付出得到回报,而她也见证了大塘村医疗条件的变迁。
2018年2月,李春燕当选为贵州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承担起守护村民健康重任的同时,积极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我能取得这些荣誉,和整个家庭分不开,先是我父亲对我的影响,让我立志当村医,丈夫孟凡斌一如既往支持,也给我莫大鼓励。”李春燕说。
一直以来,李春燕顾着“大家”,却忽略了“小家”。“很长一段时间,村卫生员每个月的工资仅有几百块。”李春燕一家生活过得不算富裕,家庭开支基本上靠丈夫撑着。
不论多艰难困苦,这对模范夫妻总能相互鼓励,携手共进。
2010年,孟凡斌在李春燕的鼓励下种植沃柑,沃柑走俏市场,家庭负担才开始逐渐缓解。2015年,家里有了积蓄,两人商量着把破旧的木楼拆了建成三层楼的新房子。
“住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毛坯房,攒了点钱就装修,直到2021年,才把房屋装修好。”孟凡斌说,虽然一路走来不容易,但获得感很强,也很为妻子感到自豪。如今,加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贴,李春燕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
在儿女眼里,妈妈工作很忙碌,每天还在睡梦中,李春燕已经起床走村串户。
女儿有时候也会抱怨,为什么妈妈不能多陪她一会儿?后来,她明白妈妈的工作后就理解了,并从小在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长大以后,要成为像妈妈一样的‘白衣天使’。”
在孩子眼中,妈妈一直是他们的榜样。不过,在李春燕看来,是丈夫的支持和儿女的理解治愈了她的愧疚。
“感恩时光厚爱。”看着一摞摞荣誉证书,翻看一张张全家福,回味一路走来的历程,李春燕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多一份荣誉就更多一份责任,未来加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未来,村民们的健康将得到更好的守护。”李春燕说。
采访结束,记者从这个家庭故事中感悟到:
初心,就是一个人22年如一日守护一个村庄的坚守;
初心,就是一个家庭共同守护着千万家庭的无悔!
家庭档案
户主:李春燕
身份:乡村医生
年龄:48岁
家庭成员人数:5人
家庭住址: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
家庭寄语:希望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村民都健健康康,村医的待遇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村医这个队伍,当百姓健康“守护人”
我们的获得感
以前,我看病的“老三样”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提着篮子,背着药箱在田垄里行医的场景常常浮现在脑海,后来我还把家里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改造成村卫生室。时过境迁,十年变化,现在的卫生室,药品、氧气瓶、针灸理疗仪,甚至是心电图仪等设备一应俱全,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等为周边2000余村民提供良好就医条件,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最让我开心的是,家人始终如一地支持我,小女儿在我的影响下,也准备当一名医生,我希望她能坚守初心,守护群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