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印江 逐绿奋进 续写新篇

■ 张江勇 杨聪

武陵深处,梵净西麓,邛江福地,一幅壮丽的改革发展画卷徐徐铺展,一笔一画,遒劲有力,生动描绘着过去十年的精彩时光。

这里是有着“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之称的印江自治县。十年来,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奋勇拼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

20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1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整县摘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年该县生产总值达132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663元、11661元,十年来年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

高速公路连接四海,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城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持续增进……

十年奋进铸辉煌,邛江潮涌焕新颜。45万印江儿女,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用十年奋力耕耘,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时代印江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篇章。

■ 打赢脱贫攻坚战 迈步乡村振兴路

金秋十月,印江木黄镇新民坝区,2000余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务工村民忙着采收冬瓜。荣光村村民刘佐芬说:“在基地务工,每年的工资收入就有上万元。”

这是该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倾力打造的5000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核心区,辐射带动木黄镇新光、乌巢、荣光等村4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打赢脱贫攻坚战,印江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紧扣“2+N”产业布局,持续做大做强生态茶、食用菌2个主导产业,全力做优做特蔬菜、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

该县全力推进包括新民坝区在内的13个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和培育劲嘉集团、同发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93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80个,累计带动1.4万户5.3万名贫困群众增收。

2019年底,印江全县20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5877户10115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整县摘帽”,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实际上,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印江,长期以来受地理和自然条件制约,农村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发、村寨偏僻边远,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十分艰巨。

在脱贫攻坚中,该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建立健全“四级”作战指挥体系,累计投入各类资金85亿元,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全力打好“四场硬仗”,深入推进“五个专项治理”,大力实施“七大巩固提升工程”,全力补齐农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短板。

据统计,脱贫攻坚期间,该县累计建成农村公路2489.8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19个,完成危房改造1.9万户,建成易地搬迁安置房25万平方米,稳定安置搬迁群众3.1万人。

还累计兑现医疗救助4.7亿元、惠及群众87万人次;兑现教育资助6亿元、惠及贫困学生88万人次。吴江区、中煤集团、云岩区、东莞寮步组团等先后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68个,受益贫困人口13.2万人次。实施春晖扶贫项目523个,惠及贫困群众7万余人。

奋力攻坚,换来一张脱贫的精彩答卷。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历史性改变,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农村公路“组组通”、安全饮水“户户用”、人居环境“家家美”。

脱贫攻坚的过程,是干部群众合力奋斗、共同战胜困难的过程。印江全县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尽心尽力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解决了一系列农村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困难,办成了一系列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实事好事。

该县17个乡镇(街道)作战部31名县领导吃住、办公在乡镇,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91名县直部门负责人实行“局长包村”,白天当“村长”,晚上当“局长”。2623名驻村干部、6802名帮扶干部深入村组、深入群众,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温暖民心。

2019年3月,印江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2019年7月代表全省接受贫困县退出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抽查评估验收。印江自治县委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牛人”王昭权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打赢脱贫攻坚战,迈上乡村振兴路。印江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新战场,先行先试、不断创新,织好“三张网”筑牢致贫返贫防线,推广“稻+”种养和轮作模式,推进中心村卫生服务改革,推进强师工程试点,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聚焦生态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

近日,印江年产7000吨的白酒项目建设现场,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工人正在加紧施工赶进度。据介绍,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推动印江白酒产业跨越式发展。

作为不靠海、不沿江的山区县,印江在工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坚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白酒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为印江白酒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该县把白酒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规划建设以木黄白酒产业为核心的白酒产业园,推动酱香“名酒”、清香“民酒”同步发展,打造木黄窖系列白酒品牌,建设木黄白酒文化产业小镇。

今年2月,木黄酒业、同发酒业、金麓酱酒3个项目在木黄镇开工建设,印江白酒产业快速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据统计,目前印江“红色木黄”“木黄1934”等白酒产品销往全国18个省市,白酒年产值达2.4亿元。

翻开印江十年的成绩单,不仅“含金量”十足,而且“含绿量”充足。该县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白酒产业发展便是该县立足生态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该县紧扣“2+N”产业布局,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累计发展食用菌6.9亿棒,发展茶叶26.5万亩、精品水果14万亩、中药材10万亩,生态畜牧健康发展。

同时纵深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培育龙头企业98家,茶产业“股份制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方式全省推广,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梵天菌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该县引进宏源5000吨出口茶生产线、梵天菌业智能化菌棒生产线、同发有机肥等项目。农产品加工转化企业达75家,并率先成立全省电商云仓智慧集配中心,培育电商企业32家、电商驿站126个,有力助推了“黔货出山”,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梵天净土,翰墨飘香。地处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处处有山水美景以及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该县不断盘活山水与文化资源,奋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该县不仅协助申创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和5A级景区,还成功举办书法文化艺术节、30周年县庆、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篮球邀请赛等系列活动,朗溪生态体育公园、大圣墩、映美湖、大罗漂流、云上天池等景区景点日趋完善,旅游年接待人数达570万人次。

2021年,印江全县生产总值达132亿元,年均增长11.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3亿元,年均增长3.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663元、11661元,年均增长10.4%、11.9%。

■ 加速城镇发展 打造宜居家园

近日,印江自治县西环安居工程老旧小区里,群众正聚在新建的凉亭里练歌跳舞,享受午后惬意的生活时光。

“小区改造后,环境更好了,让我们生活更舒心。”谈及小区改造,生活近20年的小区居民陈德仙说。

凉亭里欢声笑语,凉亭外绿树成荫,平坦宽阔的新路面,新规划建设的停车场,焕然一新的居民楼,无不让群众看在眼里,幸福洋溢在脸上。

2021年,印江争取资金2000余万元,对该县峨江路、西园路、老干局和县医院宿舍等老旧片区进行改造,投资1000余万元对龙津街道职工宿舍片区、农贸市场到解放路段等背街小巷进行改造。

推动新型城镇化,该县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切入点,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完成县府路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工程建设。在提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颜值”的同时,也全面提升了群众的居住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印江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按照“精致、特色、宜居”要求,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一步增强城区人口承载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城镇建设中,该县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景城融合、产城一体”的思路,按照“一街一景、四季分明”的要求,不断完善城市绿化景观场地和配套功能设施,让人民群众推窗见绿、抬头见绿、出门见绿,“绿”与“城”完美结合,改善了城镇人居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该县通过大力实施旅游产业融合化发展战略,着力挖掘健康养生文化、民族风情文化、梵净山佛教文化“三大核心”产品,推进景城、景文、农旅、体旅、工旅“五大产业”融合,构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佛教文化、休闲度假、民族风情“五大旅游品牌”体系,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小时旅游圈”,构建“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旅游交通大格局。

同时着力打造“运动之城·健康印江”城市品牌,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以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县城综合文化服务体系,配套建设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设施设备,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乐园。

■ 增进民生福祉 构筑幸福高地

标准化的体育场、装备完善的实验室、拔地而起的教学楼……不管是走进新搬迁的印江中等职业学校,还是投入使用的印江木黄中学新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都让人眼前一亮。

2012年至2016年,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9亿元,建成印江一中、印江三中、实验小学和县城第二幼儿园等学校;

2017年至2021年,累计投入8.5亿元,新增和改扩建学校57所、校舍面积26万平方米,完成县职校整体搬迁,先后建成思源中学、木黄中学、六小、五幼等学校,在全省率先启动“强师工程”试点;

翻开印江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人感受到印江自治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十年来,印江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印江教育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

从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到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和“4+2”教育突破工程,从印江中学成功申创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到县实验小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和“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从扎实开展教育扶贫,实现全县教学点以上学校“班班通”全覆盖、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实现义务教育“零辍学”,到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十年的奋斗路上,教育是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十年来,印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办好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十年来,印江全县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资源布局更加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总体水平全面提升。

十年来,该县先后实施县人民医院、疾控中心、妇保院等项目,完成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实施14个乡镇卫生院提级改造,就医条件明显改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智慧医疗”、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基层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县”“全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就医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十年来,印江就业社保更加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在全省率先开展低保审批权限下放,完成各类社会保险参保28.4万人,覆盖率达96%。完成县儿童福利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项目建设,改扩建乡镇敬老院7所。

十年来,印江坚定为民初心,深入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持续重拳整治城乡滥办酒席等突出问题,在全社会倡扬了文明和谐新风尚。

补齐民生之短,夯实民生之要,回应民生之需,筑牢民生之基,多解民生之忧。这是印江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的十年,民生也成为印江最温暖的底色。

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印江将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旅游活县、和谐稳县”五大工程,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县,奋力打造乡村振兴试验区、同城化发展创新区、康养旅游示范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印江新篇章。

--> 2022-10-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5257.html 1 印江 逐绿奋进 续写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