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勇
时间不语却见证所有,数据无言但饱含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石阡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赶超进位气势如虹。一件件喜事载入发展大事记,让数十万人民群众沸腾。
2021年,石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15.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3.98万元,在“十二五”基础上实现翻番。
过去10年,石阡以改革创新之精神,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完善基础聚焦民生,敞开怀抱勇闯新路,山、水、茶、城等文章越做越优。
石阡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着力发展实体经济,“1+3”产业加快发展、提质增效,培育农业经营主体936家,实现农业总产值65.33亿元。
工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时期的4.74亿元增加至11.9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89亿元。综合测评在全省县域第三方阵15个县中,从2016年第14位跃居至2019年第8位,实现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
2019年3月,石阡县顺利通过贵州省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2019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石阡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石阡以优异成绩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如今的石阡,拥有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等多张国字号名片,正快速崛起,光耀黔东。
■ 聚焦民生福祉 编织幸福生活
深秋晨雾下,交错路网如条条丝带把石阡县的村村寨寨、山山岭岭串点成线。公路上车辆络绎,川流不息,畅享着基础设施大变样后的便利。
“如今出门就是大马路,走哪都方便。”国荣乡建英村党支部书记吕昌坤感叹,早起驱车从村子出发,不到40分钟就能到达县城,开会办事完全不用担心在路上耽误时间。
过去,石阡多山,路难行。在吕昌坤的记忆里,老一辈经历的日子,总是饱含苦涩,出门不是爬坡就是上坎,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回望来路,数十万石阡群众为挣脱大山束缚,举全力用“粮、棉、布”等以工代赈方式大修道路。尽管如此,许多人兜兜转转一辈子也没能完全迈出山门。
打破交通桎梏是发展所需和民之所盼。党的十八大以来,石阡县始终把修路作为重中之重,奋力抓住西部大开发及全省交通大会战、县县通高速等机遇,奋力打通出山大通道。
历史不忘奋斗者,星光照亮赶路人。2013年11月30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载入石阡发展史册——穿境而过的思剑高速通车,标志着石阡进入高速时代。
如今,石阡县内高速里程达213.38公里,位居全市第一,思剑、安江、石玉、湄石等5条高速过境,成为拉动石阡快速前行的“大动脉”。
与此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也加紧步伐,村村通、组组通等项目陆陆续续建设完工,全县通车公路里程4986.68公里。2018年,石阡还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和原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授予“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该县西外环、城北大道、金泉大道、佛顶山大道、中坝快速通道等城市主干道相继贯通;坪贯大桥、北塔大桥、万安大桥、劝龙亭大桥、雷打岩大桥等12座桥梁先后投用,给民生事业发展带来强力支撑强劲动能。
路通之时,饮水、住房等基础设施也相继完善。石阡县先后投入资金3.25亿元,实施341个项目,新建水池1151座。建成木瓜溪、獐子沟、杀牛冲等重点水源水库6座,安全饮水项目惠及全县38.6万人。
住有所居,是乐业之本、是民生之基。石阡投入资金3.64亿元,对32941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筹集资金8.6亿元,实施“三改一化一维”惠民工程,对61482户进行改厨、改水、改电、房屋维修、院坝硬化。
另外,该县还建成罗家寨、香树园、甘溪扶堰等1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山区困难群众;动员引导2226户1万余人跨区域搬迁到铜仁万山和大龙开发区,开启楼上居住,楼下上班的幸福新生活。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阔步“十四五”,石阡县正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谱写发展更有成色、人民更加幸福的时代新篇。
■ 激活旅游春水 绘就发展新篇
“远离喧嚣,亲近自然,这里水很清空气也好。”今年夏天,石阡县坪山乡境内的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密的森林植被和“凉空气”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避暑“打卡”。
石阡地处武陵山脉第二高峰佛顶山下,境内千峰竞秀,绿水争流,素有“泉都”称号,有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美名。
借山水之灵气,绘发展之胜景。近年来,石阡重点在山、水、茶、城等方面下功夫,深挖绿色“金矿”,把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响了“温泉之城·长寿石阡”品牌。
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高海拔为1869.3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年平均气温在海拔600米处为16.4℃,年均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多达5800个负氧离子含量,生态和气候条件绝佳。
将“凉资源”转变为“热经济”。2003年开始,石阡县便依托佛顶山的生态资源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开始打造乡村旅游,并逐渐成为广大游客夏季避暑的青睐之地。
每年暑期,“清凉山水”不仅引来广东、重庆及周边区县的游客前来纳凉休闲。不少企业和学校还以此为基地,开展研学游、夏令营等活动,让昔日“养在深闺”的旅游资源渐渐活跃起来。
“基本上都是满房,多达一个多星期,少则两三天。”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花筑客栈负责人龙英说,这里山清水秀,天气凉爽,而且吃喝玩乐的设施一应俱全,很受客人欢迎,入夏以来景区入住率已超过50%。
“温泉之乡”资源丰富。据统计,石阡县有热矿泉自然出露20处36个出露点,水温27℃至55℃,每天地热水总流量23311吨。然而,丰富而优质的温泉资源,过去却是白白流淌山间的“闲水”。
石阡温泉因可洗浴可饮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和医疗用水规定标准,被中国矿业联合会专家赞誉为“全国独有,世界少有”。
近年来,石阡县立足当地历史、民俗、生态等优势资源,坚持以温泉为龙头,以古城开发和乡村旅游为两翼,通过“温泉+”推动全域旅游大发展,让旅游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元素。
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2018年,贵州交投集团落址中坝街道,全资投资开发佛顶山温泉小镇,项目总规划面积2000余亩,单日最高可接待上万人,目前已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温泉综合体项目。
2019年9月,仙人街景区开门迎客。当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悬挑空中玻璃走廊”并授牌的消息发出后,引发网友关注,开业仅3个月,景区接待游客就达30余万人次。
在温泉和山地旅游景点知名度持续提升的同时,甘溪坪望、国荣楼上、五德桃源等生态旅游和困牛山战斗遗址、甘溪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旅游业态也显露头角、逐渐丰富。
“十三五”期间,石阡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获得“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全省体育旅游示范县”等称号,全县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到536家,共接待游客456.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8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阡县还紧扣“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如今,新型建材、特色食品、生态水加工、清洁电力四大100亿元级产业已初具雏形,工业增加值从2.28亿元提高到11.91亿元。
■ 做优苔茶品牌 厚植绿色家底
2021年6月17日,石阡坪山乡大坪村的苔茶种子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畅游90天后着陆取出。
经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公证,本次搭载种子的包装袋封装完好,确定为石阡县的“紫孔雀”苔茶品种。
石阡苔茶种子此次成功搭载飞船登上太空,标志着石阡茶产业迈入航天育种新征程,种子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后期选育。
石阡苔茶种植历史悠久。汉代杨雄著《方言》、唐代陆羽著《茶经》、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贵州通志》等史书、方志都有记载。
“夜郎山来夜郎林,夜郎山上好茶林。夜郎山上好茶树,夜郎种茶卖京城……”石阡人口口相传保留的“夜郎古歌”,生动描绘了千年前石阡人种茶、采茶、制茶等生活生产场景。
据记载,石阡苔茶在宋代即为贡品,一百多年前经商人之手销往欧洲。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石阡有数十万斤茶叶出口前苏联及东欧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苔茶遍及全县各乡镇,总面积约有五六万亩。
1958年8月,石阡五德镇新华村出产的苔茶赴京参加“群英大会”。然而多年来,石阡茶产业未成规模,零散分布在聚凤、五德、坪山等乡镇。本世纪初,该县茶园在经历大量砍伐后,仅存万余亩。
2007年,石阡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重点,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整合项目、资源、资金,逐步建立科学、公平、透明的支农投资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以茶叶为主导+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为重点的“1+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石阡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以打造“石阡苔茶”品牌为引领,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茶产业裂变式发展。
前期,石阡县通过土地流转适度集中,茶苗统一种植统一管护,出台新茶园前3年每年每亩补助1000元管护费的激励机制,推动茶农种茶管茶积极性。为进一步提质增效,石阡在改良茶树品种、推广茶叶专用肥、开展社会化服务茶园管护等方面不断下功夫。
“老茶”发新枝,石阡苔茶再度恢复生机。近年来,石阡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进一步做实基地、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石阡苔茶一跃成为全国驰名商标,跻身贵州“三大名茶”之列。
可喜的是,石阡生产的茶叶产品已实现走出大山,走进北京、上海等1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石阡全县茶园面积达43.6万亩,茶叶年产量3.25万吨,加工企业170家,实现综合产值32.92亿元,带动32.5万人吃上“茶叶饭”。
■ 深挖红色文化 打造教育基地
“这里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的教育基地。”国庆假期,在石阡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讲解员周其兵为游客讲述红六军团第52团的战士在困牛山与敌人激战、悲壮跳崖的故事。
1934年10月,在石阡县困牛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与国民党军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面对凶残的敌人和被胁迫的百姓,军团红十八师52团战士,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伤及百姓,毅然集体跳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铸就了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
近年来,石阡县全力抓好困牛山战斗遗址项目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深入挖掘当地的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活动、革命故事,充分释放红色资源育人效能,激励石阡干部群众传承红色传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石阡县结合本地红色文化文物、自然生态、民族村寨、人文风情、生态环境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和现有保护利用、配套设施情况,着力实施省级层面展示园(困牛山战斗遗址核心展示园)和省级层面展示带(甘溪—困牛山—石阡老城区展示带)建设工作。
在具体项目设计上不断优化,通过实施分期分阶段规划,列出重点清单,让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能够落到实地的项目尽快启动。
困牛山战斗遗址项目的核心是将红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以“红色”概念为引领,实现产业大融合,形成景村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最终目的是以困牛山战斗遗址为依托,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引领作用,健全村级治理机制,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宜居宜业村庄。
根据规划布局,项目计划投入资金8900余万元,其中,第一期拟投入1827万元,用于红色遗址保护利用、红色步道和产业路修建、林下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红色文化挖掘等。
石阡县全力抓好困牛山战斗遗址项目的硬件建设,积极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打造业务水平精湛的讲解员队伍,确保红色美丽村庄的“颜值”“内涵”双提升。同时,积极抓好软件建设,充分利用陈列馆、红色大讲堂、红色影院、红色书屋等多种载体,深入挖掘当地的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活动、革命故事,充分释放红色资源育人效能,激励石阡干部群众传承红色传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依照困牛山村红色史实,挖掘撰写《困牛山红军壮歌》《迟来的烈士证书》等红色故事28个,完成《红六军团血战石阡》红色教材制作、红色歌曲《丰碑》发布,完成《困牛山红军壮举》舞台剧、《赞困牛山》快板编排等,开展红色讲解员评选活动10余次,选拔培养县、乡、村三级红色解说员20余名。
截至目前,困牛山红军步道建设、农民职业培训、养殖场改造提升、村级产业发展、红色村庄打造及人居环境提升、红色驿站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纪念碑核心区域景观提升等16个一期建设项目已全面完工,灌溉沟渠、教育培训中心、菜油加工厂、博爱家园等4个二期项目正在建设,部分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
2021年以来,困牛山战斗遗址已累计接待党员群众4.6万余人次,开展党性教育1300余场次,有效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困牛山村红色史实传播,促进红色品牌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