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金沙 先行先试风生水起

聚沙成塔点石成金,先行先试引领发展。10年来,金沙县改革创新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国茶叶百强县”等称号,先后承担了“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县”“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等试点示范工作。

■ 转型发展闯新路 示范引领谱新篇

金沙县始终按照毕节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在“全省争比进位,全市示范引领”的工作目标定位,在经济社会转型上创新路,在示范引领上谱写新的篇章。

经济实力稳步递增。202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9.4亿元,2017年以来年均增长9.19%;人均GDP达47346元,连续五年位列毕节市前茅。三次产业总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完善,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10年来,金沙县委、县政府始终坚决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8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2844户8105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投入资金34.67亿元,打好打赢“四场硬仗”,补齐补牢“3+1”保障短板。建成通村通组公路1994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2个,实施危房改造9806户、同步配套“三改”7587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941户2503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兜底保障“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利益联结全覆盖。开发“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7701个,创新推行就业楼长制,动态做好就业帮扶。

(李朝举 王世飞)

■ 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大提升

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城市干道纵横交错,一个个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拔地而起,金沙公园、箐河生态湿地公园,处处绿树成荫,吸引市民休闲漫步。走进金沙县,产城景一体、山水林共生、业游居相宜、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呈现在眼前。

金沙县黄河大道全长12555米,城区段宽50米、园区段宽40米,经过十年时间的建设和完善,已经成为新城区的城市景观大道和联系高速路出入的主通道。“我住在新城区,新城区道路交通建设好以后,我们生活方便了许多。”市民张登方每天穿梭在这条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上,新老城区的结合让他的幸福感倍增。

目前,金沙县按照县城“四横六纵一环线”的路网规划,推进14条市政道路及综合管廊PPP项目建设,建成黔北电厂供热(供冷)工程,加快智慧金沙项目建设,着力提升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管网、互联网“六网”通达率。先后实施学校、医院、客运站等配套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

随着金沙中学、实验小学、金沙教育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松江学校),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金沙县人民医院、客运站等配套项目建设和麒龙香林美域、香榭豪庭、华荣城等一批配套功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和陆续投入使用,金沙新城区的城市吸附力和人气越来越旺。

目前,金沙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3.25平方公里(新城区7.1平方公里、老城区7.53平方公里、南部园区4.54平方公里、北部园区4.0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102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33.25%;城镇常住人口为27.5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81%。

(吴敏 苟珊 陈雪)

■ 搬出大深山 过上好日子

金沙县民兴街道红兴社区是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十三五”期间,金沙县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政策和资金,在金沙县城和沙土、平坝、清池、安洛等乡镇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让全县5941户25037名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群众实施集中安置。

“自从搬迁了以后,我们的土地就流转给了国储林项目来种树木,我们的收入也很可观,我家有20多亩土地,拿(流转)出去我们五年就有四万多块钱的收入。”搬迁居民马金艳说。

在平坝镇新寨村,有84户322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800多亩坡耕地全部成为国储林项目建设用地,为老百姓增收300多万元。

“十三五”期间,金沙县累计有5941户25037人实施易地搬迁,搬迁群众的6万亩耕地和2万亩林地就纳入了国储林、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范畴,不仅每年共为搬迁农户增收上千万元,而且还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森林覆盖率达到61.89%。

现在,成为了城市居民的马金艳每天都会骑着电动车,到离家一公里的贵州玉山九鼎科技公司上班。由于勤学肯干,到公司上班仅半年时间,她已由一名一线工人升至公司管理人员。最让她高兴的是自家两个孩子都在县城学校就学,享受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马金艳说,从农村妇女成为公司管理者,由在家务农一年收入仅够糊口到每月定期领取工资,还一边上班一边可以带小孩,这些都让她感觉很幸福,也很满足。

(吴敏 苟珊 陈雪)

■ 补齐短板 城乡面貌展新姿

近年来,金沙县着力在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绿化档次、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上下功夫,让老百姓享受城乡发展的成果,畅享幸福生活。

金沙县西洛街道中华村党总支书记熊朝坤说:“中华村距离金沙县城15公里,前几年,这短短的15公里的路程要颠簸近两个小时才能到达,道路坑坑洼洼,严重影响群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物资的运送,制约着村经济社会的发展。2014年,中华村村支两委对家门口这条道路进行提升和改造,铺上沥青后的路面焕然一新、平整美观。山路被打通,从中华社区到县城,从原来的两小时缩短为半小时。”

近年来,金沙县不断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交通环境。改扩建国省道112公里,实施县乡路面提升工程14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杭瑞高速、赤望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4公里。贵金古高速、金仁桐高速公路全面启动实施,将于“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金沙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逐步形成。

如今,行走在金沙,不禁感叹,城市环境干净整洁,街道绿树成荫,群众生活便利,乡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色如画。金沙城乡面貌蝶变,一座繁华和美的新城市正在崛起。 (苟珊 陈雪)

■ 产业优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金沙县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金沙县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进50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推广,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节本增收。

在示范推广5000亩稻谷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金沙县通过统一育苗,免费提供插秧服务的方式,为示范推广乡镇的群众节省了大量成本。

近年来,金沙县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技术体系,自育农作物品种成为农业生产主导,水稻、高粱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单产水平稳步提高。

走进金沙县各盛产茶叶的乡镇,满山翠绿,丛丛茶树如五线谱般延伸开来,采茶人似流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百姓富、生态美的华美乐章。

金沙县岚头镇三桥社区海拔达800米至1200米,是极佳的茶叶生长基地,从源头开始就按欧盟标准严格控制茶叶质量,创造和保护良性的生态循环,并结合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种植不用农药化肥的有机茶叶。让茶叶产业,一路向“绿”前行。

“生态红利”加速释放,茶产业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稳定收入。基地的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调整了产业结构,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长期务工岗位。

近年来,金沙县着力推进农业富民工程,强龙头、带农户、创品牌,初步形成茶产业、生态畜牧业、蔬菜(辣椒)、酒用高粱产业为主,特色食品加工为辅的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格局。目前,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3家、市级龙头企业47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62家;“金沙贡茶”“湾子辣椒”“禹谟醋”“金沙黑山羊”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沙县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贡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称号。

(陈雪 苟珊)

■ 整治生态环境 建设秀美金沙

走进金沙县大田乡中药材产业园,红豆杉、皂角、连翘等成片的中药材长势喜人,曾经杂草丛生的山头如今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

近年来,金沙县大田乡积极探索发展中药材种植,利用乡内原有的荒山,草坡和弃耕地,现已种植中药材1.2万余亩。通过大面积种植中药材,给群众带来了好的收益,又实现了生态环境的美化。

金沙县全力梳理辖区内生态环境突出行业领域10个,逐一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印发整治提升工作方案,明确行业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金沙县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完成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和环境修复520公顷,推动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1.89%。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7%左右,县域河流地表水监测断面和饮用水达标率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煤电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种养+”循环农业产业链发展壮大,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陈雪 苟珊)

■ 发展民生事业 增强人民福祉

走进金沙县新城区三所附属实验学校,一幢幢砖红米白相间、藏蓝灰青点缀的楼宇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漫步校园中,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处处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校园气息。

金沙县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优质办学示范引领上走出了新路,有效解决了当前教育发展困境,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和管理,着力推进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金沙县成功创建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第四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示范县”。

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条件的建设和改善。2021年5月,金沙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整体搬迁至西洛街道阳灯社区,新院区总投资6.82亿元,占地面积86793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14615.9平方米,编制床位499张,实际开放床位880张(含传染病区80张),搬迁后,新建的小儿重症监护室、高压氧科、心导管室、国医馆投入使用,群众就医环境大幅度改善。而在金沙县老城区,总投资5亿元的金沙县中医医院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金沙县中医医院的床位可以达到800张,可以及时解决老城区和周边乡镇的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解决老百姓住院难、一床难求的问题。

金沙县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创建为“中华诗词之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金沙运动健儿在省级以上体育赛事摘得桂冠85人(次),获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获命名省级以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个,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陈雪 苟珊 敖雪)

--> 2022-10-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5203.html 1 金沙 先行先试风生水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