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西 华丽转身唱响发展赞歌

■ 潘华 吴静 刘雨昕 李华东 祁德超

乌蒙高原景象新,水西大地换新颜。

深秋的黔西大地山川锦绣,景美人欢。作为“水西门户、贵筑藩屏”的黔西,十年来,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答卷精彩纷呈,乡村振兴蹄疾步稳。进入新时代,黔西市总结过去经验,展望广阔未来,持续在全面发展上狠下功夫,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再上新台阶。

■ “三强三孵化”强化宣传教育

近年来,黔西市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在融媒体中心成立新媒体应用孵化中心,以“三强三孵化”为抓手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持续为增进民生福祉注入新动力。

强素质,孵化“网红人才”。黔西市发挥融媒体中心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桥梁纽带作用,在融媒体中心成立新媒体应用孵化中心,定期组织本土“网红”和新媒体爱好者开展新媒体应用孵化培训和宣传教育,增强本土“网红”和新媒体人才队伍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的能力和水平。

该市明确融媒体中心4名干部负责市级层面新媒体应用孵化工作,每个乡镇(街道)明确2名干部抓好新媒体应用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汇聚了由播音、主持、志愿者队伍、新媒体爱好者等组成的300余名新媒体应用人才队伍。建成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新媒体应用孵化培训体系。

强转型,孵化“网红账号”。该市不断做大做强主流新媒体账号,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打造“黔西市融媒体中心”“黔西综合广播100.2”等主流媒体新媒体账号,增强正面宣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

立足本土实际,黔西市开通了“黔西市融媒体中心”抖音号、快手号,粉丝近40万;开设了“黔西发布”微信公众号,粉丝近5万;打造了人文水西APP新闻客户端,丰富政务、民生信息和服务、社交功能,不断增强网络平台聚合能力,下载量超2万;开通了可视化黔西综合广播100.2,将嘉宾和主持人从幕后搬上台前,实现主持人与观众互动接触,黔西综合广播100.2实现可视化直播后,每天进入直播间观众最多达30万左右……一批“主流账号”的设置运营,不断提升了信息传输及时性、覆盖面。

强引领,孵化“网红效益”。该市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提升正面宣传效果,主流媒体地位不断凸显。

该市建立24小时新闻刊发机制,重大事件、重要信息第一时间进行首发传播,并支持和鼓励本土“网络”进行转发,开放完善主流媒体新媒体社交互动功能,广泛收集网民声音,吸引广大网民参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

2021年以来,黔西市融媒体中心各媒体账号带领本土“网红”和新媒体爱好者发布融媒体产品3万余条。

■ 优质医疗教育惠民利民

“多亏了医保报销和村里帮忙申请的大病医疗救助,不然现在看病钱都还是个问题。”提到摔伤住院这事,黔西市新仁苗族乡群益村村民杨世雄最先想到的是好政策带来的福利,有了医保和大病医疗救助,原本难以承担看病费用的一家少了很多负担。

杨世雄此前在干农活时不慎摔倒,导致股骨头受损,事发时未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病情越拖越严重,最终被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费用需近十万元。了解他家的情况后,群益村村委会及时帮助他渡过难关。

十年来,黔西市以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为遵循,以实施“健康黔西”为主线,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以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撑起了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守护群众身体健康的一片蓝天。

从2013年起,黔西市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保整合为黔西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群众看病就医报销80%以上,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积极性。黔西市80余万常住人口,历年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

通过实施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诊疗制度,黔西市在县域内医疗机构中实行农村贫困人口住院不需预先缴纳费用,出院时新农合即时结报后只需结清自付费用,为农村贫困人口患者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着力解决群众就医难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十年来,黔西市在教育事业推进上狠下功夫,教育短板逐渐补齐,教育质量大幅提升。2012年,黔西义务教育实现初步均衡,2015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17年实现普及十五年基本教育。2021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2年的58.6%提高到91.69%,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5.1%提高到112.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7.03%提高到93.7%。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的发展机遇,紧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坚持一个引领、狠抓两个关键、强化三个保障、聚焦六项任务、实施六大工程的‘12366’总体工作思路凝心聚力,奋力而为,努力办好黔西人民满意的教育,为2023年接受学前教育普及普惠、2025年接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打下坚实基础。”黔西市教育科技局局长黄启贵说。

■ 移动5G为振兴插上“数智”翅膀

近年来,中国移动贵州公司黔西分公司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通信需求,依托专业化的建设能力及属地化服务优势,打造覆盖广、网速快、体验好、效能高的网络服务,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随着贵州移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移动5G网络、大数据技术成为了化屋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科技与自然的融合,让神秘的“乌江源百里画廊”更加令人向往。村民们可以通过畅快的移动5G网络进行视频通话、网络直播带货,完善的网络为化屋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我们依托5G网络来直播带货,线上销售苗绣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量得到了增加。”化屋村苗绣车间负责人杨文丽说。

作为“数字乡村”的试点建设村,中国移动贵州公司黔西分公司通过在化屋村打造“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涵盖数字治理、智慧旅游、数字生态、智慧经济、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文明实践、信息设施八个中心板块,覆盖了方方面面,成为化屋村进行旅游管理的好帮手。依托5G、云计算和大数据优势,平台实现了对旅游景区客流量的分析,为化屋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撑,让化屋村的乡村治理取得了极大成效。

要想富先修路。化屋村村委会副主任杨香连说,以前大家眼中的致富路是“城乡道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村民们的致富路多了条“信息高速路”。5G的发展,为化屋村乡村振兴提质加速。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黔西分公司技术员曹波表示,中国移动通过在化屋村打造毕节市第一个“5G+数字乡村示范点”,推广智慧管理模式,实现了5G+智慧社区管理,5G+平台的建立,为通信网络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示范。

“不管看网络电视,还是看小视频,看直播这些,现在都很方便快速。”对于5G网络进村,化屋村村民赵玉学拍手叫好。

■ 税惠助力 绘出振兴好“黔”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黔西市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各乡镇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带动老百姓就近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贵州黔西聚品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中药材种植的企业,该公司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带动黔西市多个乡镇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8月,黔西市红林乡的黄蜀葵迎来了收获期,村民趁着清晨采摘黄蜀葵,将黄蜀葵花装上车送往收运点,一筐筐金黄的黄蜀葵为村民们带来了“真金白银”。

“国家大力扶持涉农企业,尤其在税收政策方面,不仅可以自行判别、自行申报享受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还有税务人员为我们进行办税辅导,帮助我们准确享受税收红利。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涉农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下一步我们计划将种植黄蜀葵打造成为黔西的特色品牌,为周围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领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贵州黔西聚品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张军说。

在黔西市永燊乡的贵州绿健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随着最后一批香菇的销售,30个大棚进入休息期,村民们半年的辛苦换来了100多万元的收入。依托干沟村良好的环境和地理条件,该企业致力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带动当地100多户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优质、绿色的食用菌。光上一季就出产了干菇加鲜菇8万多斤,销往省内外。

合作社的财务负责人李莉萍介绍:“通过前期税务部门的辅导,我们了解了涉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年来我们享受各类税费减免超过70万元。精心的辅导,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涉税难题,减轻了办税压力,还让我们有了更加充裕的资金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实现产业增收。”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黔西市税务局努力提升服务质效,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通过座谈会、局领导带队走访、“面对面”宣传辅导等形式,为乡村振兴产业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服务,切实解决办税缴费疑难问题,确保各项税费优惠直达快享、落地落实。

“四新”“四化”绘新卷

黔西市位于乌江上游鸭池河北岸,有“水西门户、贵筑藩屏,黔中腹地、省府咽喉”之称,享有“中国杜鹃花都”的美誉,是毕节试验区的东大门,是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

然而,长期以来,受交通的制约,黔西丰富的煤炭、水能、生态和旅游资源鲜为人知。2001年,贵毕高等级公路通车,成为当年黔西连接外界的交通大动脉……此后十余年,黔西一直没有高速,发展依然受阻。

2013年2月,黔织高速建成通车,这条穿山越水的高速长龙,成为黔西第一条高速公路。自此,黔西的“高速情节”一发不可收拾,黔大高速、贵黔高速、黔息高速、白黔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2019年12月,成贵高铁通车,黔西正式进入高铁时代,黔西的交通面貌彻底改变,构建起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打通了连接省内外的便捷快速通道……

乘着大交通的东风,近年来,黔西市严格落实省委、毕节市委决策部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主抓手,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42.24亿元,增长7.3%。

新型工业化拉动经济提速,黔西市将现代化工作为园区首位产业,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煤化工下游产业链,在黔希化工的引领带动下,引进现代化工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产业集群。

新型城镇化提升人居环境,城区建成面积扩容至2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1%。不断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和不断提高的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让黔西市民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业现代化让农民增收奔幸福,以农业“4+N”产业布局作为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总抓手,规模化发展黄牛、食用菌、猕猴桃、有机高粱等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推动黔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旅游产业化让乡村更美群众更富,不断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条,逐渐形成了多元发展的全域旅游格局,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148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2.39亿元。

--> 2022-10-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5200.html 1 黔西 华丽转身唱响发展赞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