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闵建华
十年来,大方县砥砺前行、奋发进取,大力实践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全力以赴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发展突破前行。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01.2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84.54亿元,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中药材种植、食用菌发展、新能源、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升。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民生保障更加牢固。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安全等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1.8%提高至2021年的60%,“美丽大方”成为新名片。
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政府效能大幅提升。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取得重大进展,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最多跑一次”和“零跑腿”事项占比提升到2021年的97.43%,2020年,被省政务服务中心列为“全省通办”“一窗通办”示范标杆县,政府执行力显著增强。
■ 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 乡村振兴再出发
秋收时节,走进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千亩猕猴桃正值采收,猕猴桃树上,硕果累累,村民们喜笑颜开,正在忙着采摘、打包、邮寄,处处好“丰”景。
箐口村曾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产业发展滞后,一度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得益于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箐口村迎难而上,合力攻坚,抓基础设施建设、谋产业发展……箐口村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如今的箐口村,站在高处俯瞰,箐口村完全变了模样,柏油路、水泥路通村达户,红瓦黄墙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村子越来越美了。202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长至37万余元,481户村民户均增收2.8万元。
箐口村的发展变化是大方县尽锐出战,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大方县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38.24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5个,教育、医疗、住房得到有效保障。攻难关,补短板,汇聚磅礴力量,给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全县16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9.59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全胜。
在解决住房保障的基础上,大方县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依托,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建成省级示范小城镇2个、市级特色小城镇2个,新增“8+X”达标项目647个,建成全国、全省文明乡镇(村)30个,初步打造了以奢香古镇为代表的4A级旅游小镇,探索出了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大力培育后续产业,精准落实就业帮扶计划,完善社区化治理,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
十年来,大方紧紧围绕“外通内联,联村通乡、全面提升”的交通发展思路,加大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升全县路网通行水平,为脱贫攻坚、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农村路网连接村村寨寨,道路通达里程达3927.6公里;成贵高铁大方站建成投用,经济社会迈入“高铁时代”。
大方县始终致力产业结构调整,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建成“菜、畜、果、药、菌”五大产业体系,把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以大方县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让大方农特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如今,大方县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9家、农业经营主体11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95家,实现农业增加值达176.98亿元。
“十年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产业发展上村村都有致富产业,村民能够就近务工就业,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多姿多彩。”大方县星宿乡党委书记彭红鹰说。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农户家,一片片特色致富产业生机盎然。广阔的乌蒙大地上,乡村振兴再出发,大方县广大干部群众继续以昂扬的斗志,担当作为,把乡村振兴绘就的幸福新画卷,逐步变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 统筹绿色发展和文旅融合 积蓄发展后劲
大方县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统筹绿色发展和文旅融合,积蓄高质量发展后劲。
从大方县城到羊场镇穿岩村,一路上树木参天,公路掩映其中,人行于此,犹如穿梭在一条绿色的长廊上。
一大早,羊场镇穿岩社区70岁的陈玉发来到自家林地里,看着杉树上钉着的一块块白色编号牌,心里说不出的开心。“每年只需管好这些树,一棵树就有3元钱进账,450棵树一年有1350元的收入。”
这是由农工党贵州省委引进的单株碳汇项目。根据测算,1株胸径5厘米左右的树每年碳汇量约为10千克,将面向致力于低碳发展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销售,单株碳汇量售价3元。
目前,大方县单株碳汇项目挂牌树木11万余株,惠及农户324户,每年将给群众带来33万余元收入。
调查数据显示,大方有林业用地257万余亩,森林覆盖率53.16%,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有中草药植物1583种。目前,大方县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0.5亿元以上。
深秋季节,大方县油杉河景区,游客正在三五成群,正在拍照打卡。过去油杉河由于山高谷深、交通闭塞,与外界隔绝,贫穷落后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而这样的窘境,从发展旅游开始逐渐走向“蝶变”。
近年来,大方县提出“修复生态保护资源,招商引资开发资源,发展旅游共享资源”,在绿色发展上做文章,将当地文化与旅游融合,昔日的穷山沟摇身一变,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绿色福祉”。
近年来,景区通过提质改造,已带动当地90%的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近2.7亿元。仅大方县雨冲乡和星宿乡,就有1092户围绕旅游从事各种经营创收。如今,周边的农家餐馆、旅店、百货商铺、食品加工、特色种植等应有尽有。
一幅幅以生态为底、绿色为径的幸福美丽画卷正在逐渐绘就,清晰可辨。当地良好的生态正在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引领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大方县已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8个,奢香古镇、油杉河、九洞天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景区,累计完成文旅项目投资18.5亿元、接待游客5081.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9.92亿元,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长保持在30%以上,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
■ 聚焦改革创新和经济转型 新兴产业崛起
在贵州富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足马力生产。
该公司是一家以加工制造家用电器、工业与民用玻璃装饰的研发、制造为主的民营企业。
2017年3月,大方县投资促进局赴广东招商引资工作,该公司负责人佘铖铮被大方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所吸引:达到投资条件的,按自投产日期起12个月内营业额的3%给予奖励,入园企业享受标准化厂房三年免租,企业租赁开发区(产业园区)、保税区仓库,参照租用标准化厂房给予优惠……
好政策引凤栖枝,动真情留住企业。在大方县投资促进局的大力支持下,佘铖铮投资8000多万元,入驻大方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大力深化商事改革,一系列好的政策迅速落地落实,帮助落地园区的招商引资企业迅速发展。如今,该公司旗下的“富筑”“黔福”“筑旺”“奢香夫人”等品牌远销国内外。
“来这边感觉还真不错,离主要销售市场更近了,运输成本下降了不少。政府的优惠力度大,在厂房租金、用电、劳动力成本上都省了不少钱,让我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中。目前,我们已经成功申请了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对以后的发展更有信心。”好的营商环境,让佘铖铮感到舒心。
随着大方交通条件的改善,优厚的人口红利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新动力。
如今,在大方县经济开发区,落地生根的重点项目、先进的生产设备……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朝气。
十年间,一大批新兴企业正在不断成长壮大,扎根地方的企业越来越多,贵州省海美斯科技有限公司、大方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越秀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大方饲料厂、中国白参科创产业园等。目前,大方县已完成“千企改造”项目32个,引进新能源开发项目6个,白参科创园等11个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广东能源集团新能源项目落地建设。
十年来,大方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把完善园区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工业提质升级的重要载体,实施园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逐步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同样在大方县白参菌科创产业园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采收、打包、搬运白参菇,以供应市场需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车间配备了现代化设备。“依托这个设备,我们一个人可以做8个人的工作量,数据更加精准,(白参菇)品质也得到一定的保证,口感鲜嫩。”白参菌科创产业园技术员卢富金说。
白参科创产业园技术部负责人马布平介绍,公司配备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为企业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现在该公司的产品已经销往云南、北京等地。
历经十年的发展历程,大方县经济开发区已建成核心区12平方公里,共有企业131家,建成标准化厂房107.07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已增至5家,实现了零的突破。
■ 永葆为民初心 民生事业硕果累累
在大方县人民医院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一站式服务窗口,来自大方县星宿乡的杨付海正在服务窗口为父亲办理出院结算手续。
结算账单上显示,他父亲住院的实际医疗费用3300多元,他实际只用支付100多元。“国家政策好,报销比例大,自家出的钱很少,而且现在报销医疗费不用拿着各种单据到处跑了,在医院就能直接进行‘一站式’结算,太方便了。”
紧盯民生保障,增进群众福祉。近年来,大方县牢牢紧盯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大力加大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医疗、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
医疗保障方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均达到国家标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通过二甲复审,恒大医院建成投用,11个乡镇卫生院获“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称号,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建成国家卫生乡镇11个、省级卫生乡镇13个、省级卫生村31个,实现城乡居民常住人口医保应保尽保。
教育保障方面,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35所,新增学位14500个;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省级三类示范性高中1所;累计招聘教师960名,师资力量得到持续增强;累计发放教育资助资金3.64亿元,受益学生达50.13万人次,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教育脱贫成效显著;人均受教育年限达7.98年,高于毕节市平均水平。
住房保障和就业方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安全保障19207户,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11.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控制在3.5%以内。
养老及民政兜底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6.98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4.99亿元;县、乡敬老院实现全覆盖,床位达1480张;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民生资金9.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