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飞 张雪建 李金苗 周佐建 李杰 邱雪 周佐建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
十年间,七星关区经济社会发展答卷亮丽喜人——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七,持续领跑全市;民生重点支出累计24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5万余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寒风习习,在柏杨林街道扶贫车间里却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嗡嗡嗡”的声响中,40余名妇女干劲十足。
“以前广种薄收,现在每月都有工资。”今年38岁的陶俊芬原来是阴底乡罗雄村人,2020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家搬到了柏杨林街道,并在街道的安排下,进行了就业培训,进入扶贫车间工作,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消除“贫困”,摘去的是“帽子”,搬走的却是老百姓心头上的一座座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七星关区通过发展产业、拓展增收渠道等措施,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28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2.9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4万群众搬出深山、住进城镇,脱贫攻坚号角争鸣、战鼓擂响。4300多公里通村、通组硬化路连通千家万户,109.63万农村群众喝上了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
——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42所,新增学位7.8万个,“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8年,教育发展更加均衡。
——区肿瘤微创中心、区疾控中心建成投用,区第二人民医院基本建成,区人民医院扩建和区中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解决,医疗卫生更加优质。
——发放特殊困难群众、孤困儿童等各类保障资金15.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6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一件件、一桩桩,顺民意、暖民心,构建起七星关区人民从内到外“稳稳的幸福”。
■ 乡村振兴演绎“幸福图景”
十年间,留下了七星关脱贫攻坚的深深印记,也镌刻下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
伴着微风,行走在亮岩镇太极村水稻试验田田坎上,阵阵稻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放眼望去,一颗颗饱满的谷穗随风摆动,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我们试种了金麻香粘、楠馨香米等五个品种的稻谷共60亩,预计产量在6万斤左右。”太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磊说。
为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太极村按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带领村民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加入水稻试验田种植,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以及技术指导等,确保水稻种植有成效。“这批水稻预计产值1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张磊说,今年试种结束后,明年在全村铺开种植,预计种植稻谷面积500亩,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太极村因地制宜谋发展,推动形成了以古茶为主导,稻谷、水产养殖、猕猴桃等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村共发展水产养殖300亩;种植古茶树1200亩,年产量3万斤,产值达15万余元。
太极村的特色化产业发展模式是亮岩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振乡村经济的一个缩影。十年来,亮岩镇围绕“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工作主线,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助力、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发展新路子。目前,全镇12个村(社区)均已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性收益总量达37万余元。
为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升级,去年,小吉场镇引进贵州金海绿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丝原料基地,养出来的蚕绿色优质,蚕丝及其制品品质可靠,备受市场青睐。“我们制作的蚕丝被现在销往全国各地,基本上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杨家举说,今年鲜茧卖30元一斤,蚕丝被卖460元一斤,市场价格均比去年有所上升。
生丝原料基地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同时,还通过摘桑叶、养蚕等方式,吸纳周边农户来此务工。
目前,该基地已辐射带动周边300多名村民前来种桑养蚕,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收。蚕桑产业也逐步为小吉场镇织就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丝路”、致富路。
如今,在七星关这片热土上,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蓬勃发展,一个个美好愿景不断实现。七星关区始终朝着“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让脱贫群众越来越有奔头”的目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释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动能,为广大群众铺就一条条增收之路,擘画了全面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 绘就绿水青山美丽画卷
“我家栽了2亩左右,所有的林地我都拿来流转给合作社栽种天麻。家门口参与种植,一天下来有100元的工钱,还能带孩子和照顾老人。”七星关区阿市乡木拉村农户杨兴国说。
为推动乡村振兴,该村立足专业发展、多种经营、投资一方、带动一地的经营理念,由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销售,在盘活林地资源的同时,实现林下经济转型升级。目前,该村完成600余亩的天麻种育苗和8000余亩的商品天麻种植,有效带动了100余户村民。
2021年以来,七星关区已利用林地71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其中,已发展林下天麻7.3万亩,被贵州省天麻协会认定为“种植面积全省第一、单产全省第一”;林下养鸡45万羽,林下养蜂6320箱。
在初秋的杨家湾镇国储林示范点上,树木葱茏,翠色欲流,村民顶着烈日为香樟树苗除草施肥,七星关区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基地的造林质量、造林密度和林木成活率进行了实地查看。
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该公司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和碳汇交易建设,拓宽了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渠道。今年5月10日,该公司获得了毕节市发行的第三张、七星关区发行的第一张碳票,碳票面积20645亩,碳减排量95828.4吨。
该公司将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与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等方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层次、多元化助力群众稳定增收。
近三年来,七星关区国家储备林项目任务52.1万亩,现已规划建设48.7万亩,国家储备林二期项目、国家储备林(二期)PPP项目有序推进中。
十年来,七星关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环境空气优良率从2016年的97.5%上升至今年的98.5%,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为100%,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城区环境噪声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重金属污染场地和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从“懂绿”到“护绿”,从“护绿”到“用绿”,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群众,七星关区用实际行动管理好、守护好林业资源,开创了林业“绿富美强”的七星关新范式。未来,七星关区将继续守林护林,大力推进绿化行动,培育林业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续写生态林业发展新篇章。
■ 路通业旺促振兴
十年来,七星关区以建设“高颜值”农村公路、打造“有温度”交通出行为着力点,公路建设如火如荼,运输事业稳步推进。以高速公路为主动脉、国省干线为经络、县乡公路为支脉、村组道路为末梢的公路路网初步形成。
今年8月6日,随着工程车机器轰鸣声停止,路面沥青铺筑完成,S306海子街至吉场公路段主线全部建成,当天正式完工通车。
“这条路通了后,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相比以前进城至少要快半个小时。”住在公路边的小吉场镇南丰村村民李远伍和李光绪两位老人,正为今后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兴奋地讨论着。
S306海子街至吉场公路改扩建工程属于省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起于小吉场镇大吉村,止于碧海街道蚂蟥社区,路线全长29.423公里,宽8.5米,为双向2车道,总投资3.9亿元。
“这条路通车意义重大,结束了层台、小吉场片区未通二级公路的历史,解决了沿线4个乡镇及13个村(社区)群众的便捷出行问题。”区交通运输局高级工程师、S306业主办副主任陈明高表示。
近年来,七星关区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镇通村、村通组、组通户,不但发展了产业,还兴旺了经济。
来到层台镇向阳村,一块块农田星罗棋布,一条条机耕道平整通达,一条条河流纵横交错。在这里,一家开在通村公路旁23年的小卖铺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在村民王芳的小卖铺里,不时有村民前来购买生活用品。她家门口的通村公路作为层台镇的一条交通干道,主要连接了相邻的向阳、斯栗、玉龙等村。宽阔的道路为四面八方的车辆行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王芳家增加了更多的进货渠道和生意。
“我们村依托道路的改善,在村里规划种植了33.3公顷香葱,目前已完成种植20公顷。”向阳村党支部书记何雄说,现在该村的香葱基地发展得比较好,销售完全不用愁。
截至目前,七星关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5598.681公里,其中普通省道227.262公里、县道866.129公里、乡道1167.21公里、村道2825.38公里、组组通公路512.7公里。
十年来,随着毕节飞雄机场通航,成贵高铁通车,叙毕、隆黄铁路30余公里穿境;厦蓉、杭瑞、毕威、毕镇高速公路200余公里全面贯通,七星关区实现了从“交通闭塞”到“外通内联”的跨越发展,越织越密的交通网擎起了乌蒙山区挺立的“脊梁”和命脉,畅通了山与海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发展。
■ 书写城市发展新篇章
翻开七星关区的城市建设发展篇章,细细回顾这十年来的砥砺奋进历史,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栋栋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一座座公园相继建成……可谓历经沧桑,最终实现蝶变。
走进洪山街道张城商住楼老旧小区,首先夺人眼球的便是它那洁白亮眼的白围墙,花池旁、树荫下,人们在闲谈、聊天,好不惬意。
“除了进行墙面修缮、花池美化,张城商住楼小区还进行了外墙管线梳理、室外杂物拆除、雨污管网铺设等改造,小区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毕节市天河城建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洪山片区负责人王凯说。
如今在张城商住楼小区旁,新入住了桂花苑奥特莱斯商圈,与其同立,张城商住楼小区也毫不逊色。新旧城市群在这座城市共存、互依,展示了城市发展的新面貌。
行走在中心城区,一步一景,目之所向,满是风景。碧阳湖畔美景如诗似画,南山公园、青年公园等地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有很多市民到这里来运动,十分热闹,气氛很活跃。”市民谢安应说。
目前,七星关区已建成同心公园、南山公园、青年公园、同心林、天河广场等一批城市公园和广场,新增城区公园绿地面积252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5000余个,城市环境质量、城市面貌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提升,城市聚集功能已逐步向绿色环保宜居上转变。
同时,七星关区还不断强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陆续打通了鹅顶山隧道、青龙山1号隧道、德溪新区路网等关键节点,百里杜鹃大道、碧阳大道、草海大道等城市骨架路网建成,目前建成区道路长度达430公里,城区路网布局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逐步向外延伸,有力推进城市发展进程。